人物觀點
佐藤可士和:生活是一門藝術 經營品牌也是
對佐藤可士和而言,藝術是創作手法、是態度、是自信、是生活方式,貫徹在經營公司與品牌規劃等理念。「如果你不做設計師了會想做什麼呢?」他笑答,「其實生活就是一種藝術,品牌行銷也是藝術。都是。就算不做設計師了,我們也都還在其中啊!」
一個過分挑剔的設計師與一個過分講究的展覽—Project on Museum彭冠傑
「Project on Museum博物映項」負責人彭冠傑集結10年設計創作舉辦首次個展「Intuition直覺」。透過這次面對面訪談,彭冠傑暢談其設計創作歷程與展覽欲傳達的理念。
台創董事長張基義:改變台灣 用設計翻轉城市
面對現今跨領域整合趨勢,設計界亦面臨全新的革命。傳統的單純設計思考已逐漸轉變為「創造集體智慧,提供知識共享」的設計服務系統。設計師須善用在地美學,利用專業能力創造獨特觀點,並且顛覆一切既成視覺標誌的美學,才能成就真正為大家服務的創新設計。
【TGA x 食力】MIT創新專家David Niño來台開講:團隊才是食農新創之本!
投身領導及創新的教學工作逾20年,MIT資深講師David Niño教授表示,日新月異的科技為食農產業帶來不少機遇與挑戰,若想脫穎而出,企業家須具備清晰可期的願景,同時組建並妥善管理自己的創新團隊,群策群力,方能達成宏大目標。
【TGA x 食力】「食尚界」的穿搭文!讓你IG照片秒讚的撇步
把日常的穿衣哲學應用於食物拍攝,也就是攝影說的層次構圖風格。而食物攝影裡的層次指是:在一個框景內,將多個物體放進來,不論放在前景或背景,或是主角身上,透過主配角關係,述說一篇更完整的故事。
提煉台灣在地文化為當代設計語彙—何佳興
歷經十多年在藝術創作和設計工作的摸索跌撞,何佳興逐漸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徑,並據此發展出極具個人風格的獨特設計。近年他開始嘗試整合自身經驗和想法,提出建立方法的必要性與可能,並期望觸發更多對於台灣設計的想像。
賦予文本嶄新的形式,是設計創造性的體現—劉曉翔
當賦予文本嶄新的形式是設計創造性的體現,這也意味著設計師在整個書籍出版過程中,扮演著更為主動積極的角色。劉曉翔就將書籍設計師生動比喻為內容呈現的視覺導演,和將文本物體化的工程師,一如他對於書籍此一資訊載體有個頗具意境的比喻。他說,書籍是「資訊詩意棲息的建築」,也是「空間與時間的劇場」。
專訪松菸口網站幕後推手王宗欣:「像閱讀雜誌一樣地瀏覽松菸口吧!」
為了體現松菸口的品牌精神,網站設計團隊從風格、字體到版式佈局皆經過縝密思考,讓藝術性與可用性達到和諧的共存。從初期名稱定調,到網站平台的開發,「松菸口」品牌誕生的每一個階段,王宗欣皆參與其中。本篇專訪除了邀請他聊聊品牌的發展過程、網站設計思維,也請教其多種創作身份的心路歷程。
專訪松菸口品牌識別設計師方序中:「找到與古蹟相處最舒服的模式」
2018年,台創邀請設計師方序中,共同整合服務場域與品牌,納入展演交流、設計閱讀、創意實作和風格選物等生活議題,並引其口字型路徑,定名為「松菸口」。「松菸口」是怎麼誕生的,LOGO色系和各品牌的門面新妝點,又是如何發想而來,將透過與方序中的專訪,一一讓大家了解。
設計一座推動社會創新的引擎—楊振甫
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張讓設計師、相關專業人士與利害關係人在「開放式創新」的架構下,共同為面臨的社會挑戰找出解決方案。他們並且持續將行動架構,運用在環境、教育、經濟、健康等議題的發掘與因應,「我認為唯有背後的機制與模式設計得夠好,才能夠源源不斷地產出好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