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觀點
【TGA x 食力】MIT創新專家David Niño來台開講:團隊才是食農新創之本!
投身領導及創新的教學工作逾20年,MIT資深講師David Niño教授表示,日新月異的科技為食農產業帶來不少機遇與挑戰,若想脫穎而出,企業家須具備清晰可期的願景,同時組建並妥善管理自己的創新團隊,群策群力,方能達成宏大目標。
【TGA x 食力】「食尚界」的穿搭文!讓你IG照片秒讚的撇步
把日常的穿衣哲學應用於食物拍攝,也就是攝影說的層次構圖風格。而食物攝影裡的層次指是:在一個框景內,將多個物體放進來,不論放在前景或背景,或是主角身上,透過主配角關係,述說一篇更完整的故事。
提煉台灣在地文化為當代設計語彙—何佳興
歷經十多年在藝術創作和設計工作的摸索跌撞,何佳興逐漸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徑,並據此發展出極具個人風格的獨特設計。近年他開始嘗試整合自身經驗和想法,提出建立方法的必要性與可能,並期望觸發更多對於台灣設計的想像。
賦予文本嶄新的形式,是設計創造性的體現—劉曉翔
當賦予文本嶄新的形式是設計創造性的體現,這也意味著設計師在整個書籍出版過程中,扮演著更為主動積極的角色。劉曉翔就將書籍設計師生動比喻為內容呈現的視覺導演,和將文本物體化的工程師,一如他對於書籍此一資訊載體有個頗具意境的比喻。他說,書籍是「資訊詩意棲息的建築」,也是「空間與時間的劇場」。
專訪松菸口網站幕後推手王宗欣:「像閱讀雜誌一樣地瀏覽松菸口吧!」
為了體現松菸口的品牌精神,網站設計團隊從風格、字體到版式佈局皆經過縝密思考,讓藝術性與可用性達到和諧的共存。從初期名稱定調,到網站平台的開發,「松菸口」品牌誕生的每一個階段,王宗欣皆參與其中。本篇專訪除了邀請他聊聊品牌的發展過程、網站設計思維,也請教其多種創作身份的心路歷程。
專訪松菸口品牌識別設計師方序中:「找到與古蹟相處最舒服的模式」
2018年,台創邀請設計師方序中,共同整合服務場域與品牌,納入展演交流、設計閱讀、創意實作和風格選物等生活議題,並引其口字型路徑,定名為「松菸口」。「松菸口」是怎麼誕生的,LOGO色系和各品牌的門面新妝點,又是如何發想而來,將透過與方序中的專訪,一一讓大家了解。
設計一座推動社會創新的引擎—楊振甫
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張讓設計師、相關專業人士與利害關係人在「開放式創新」的架構下,共同為面臨的社會挑戰找出解決方案。他們並且持續將行動架構,運用在環境、教育、經濟、健康等議題的發掘與因應,「我認為唯有背後的機制與模式設計得夠好,才能夠源源不斷地產出好的設計。」
新任台創董事長張基義 深諳黃金同心圓原則
如果要說近幾年來台灣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成就,第一個就是2017台北世大運,再來就是台東縣熱氣球觀光產業。而推動這兩項奇蹟工程背後的關鍵人物正是現任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張基義,在他過去擔任台東副縣長,以及台北世大運品牌諮詢小組任內,都分別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台創執行長宋同正:不僅是品牌,「金點設計獎」打造創價平台
獲得國際知名設計獎項已成為多數設計師、企業或組織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但另一個更值得各界關切的是設計獎項背後所蘊含的價值。台灣的設計能力早已聞名國際,而台灣有沒有能力辦一個世界級的設計獎,讓國際注目?
尋找第三種可能:未來文創場域新思維
在 2017 年臺灣文博會論壇中,現任教於德國柏林科技大學建築系的鄧英志副教授,以自身規劃永續城市發展設計的跨領域經驗,提出思考「文創場域」的不同方式與行動策略。本篇特別專訪鄧英志,邀請他從自身的背景、研究及實務工作經驗談起,深入了解其主張的背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