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oject on Museum 博物映項」負責人彭冠傑(Jay),集結10年設計創作舉辦首次個展—「Intuition直覺」。不同於一般個展以作品展示或脈絡梳理來呈現,彭冠傑選擇以現地製作方式,針對過往商業委託案作品重新解構與萃取元素,將「直覺」的內涵加以整理演繹,讓整體展覽具有檢視過往歷程的意涵,手法別具新意。
彭冠傑透過這次面對面訪談,暢談其設計創作歷程與展覽欲傳達的理念。

▲ 不只是圖書館內的牆面擺放彭冠傑作品。
Q. 這次個展可視為您過去10年設計歷程之集結,請試著描述您的設計哲學。
彭冠傑:為10年的工作歷程去下一個類似結論的東西,其實很不容易,我想了很久。如果要說什麼契機影響我的作品發展成今天的樣貌,我想到兩個關鍵詞彙。
我在實踐大學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現為媒體傳達設計所),帶我的老師是曲家瑞,她很擅長分析學生能力,找出適合學生的頻率。當時她看我在做專刊,看著看著突然說,「我覺得有一個英文字非常適合你。」
“Finicky”→ 過分講究的;愛挑剔的。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他人用一個詞彙來描述自己,原來我這個人傳遞出來的氣息,以及做事情的方式,給人這樣的印象,這個詞我從來都沒有忘記。從字面上來說,「Finicky」是有點負面的,但經過我自己的詮釋,做設計創作本來就應該做到自己想呈現的樣子。像是這個展覽,我花了很多時間規劃,天天熬夜也好、硬找出時間跟廠商討論也好,我希望展覽可以做到100分,甚至是超過100分。所以「Finicky」對我來說,反而是好的。
我不知道這叫不叫哲學,這幾年我在「學學」教課,在教學過程中,開始思考自己是怎麼設計和創作,最後歸結出一個很關鍵的想法:就是要不斷地、追根究柢地去問「為什麼」。
不管做什麼樣的專案,一個包裝設計,或是一個Logo,都要想盡辦法去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要強調這個訊息。我大學念政大廣告,那是個很強調邏輯訓練的地方。大家可能以為廣告系很重視創意,但我認為創意的產生其實是很有邏輯的。廣告系上課時,老師不會一開始就要你發想創意,會先要求學生自我思考,為什麼要做這支廣告。所以又回到「為什麼」。後來我到西方國家唸平面設計,澳洲的教育也帶給我類似的論點,所以「為什麼」是一個超級關鍵、而且影響我非常多的一個詞彙。

▲ 不只是圖書館沙龍區擺放彭冠傑作品。
Q. 您剛剛提到自己是一個過分講究的人,也很重視思考的邏輯;在這次個展中卻是以「直覺」作為創作概念。請問對您來說,邏輯講究V.S直覺感受,是有差異或是有衝突的嗎?「直覺」在您的創作過程發揮什麼作用呢?
彭冠傑:如果從字面上來看,可能會覺得有衝突。但我想討論的「直覺」,或是經過我詮釋的「直覺」,並不是天馬行空、注重感受性的亂想。
這個「直覺」指的是,經過十多年的思考訓練以及工作歷程,在我的潛意識裡,已經內化出了某些規則、某些邏輯。因此當我拿到一個任務,或是一個題目,或是突然間有一個感觸的時候,我可以很直覺地做出反應。
從豐富的閱歷中練就精準犀利的直覺
這個反應是源自於,我的腦袋裡面已經跑過千萬個邏輯,已經知道 「為什麼」要這樣做,已經清楚前因後果。所以對我來說,那是直覺式反饋,就像是一種反射動作。總結來說,我們過往所認知的「直覺」,好像就是靈光一閃;但我認為,有沒有可能、每一個人所謂的靈光一閃,其實是成長背景或學習經歷,投射到潛意識裡,產生了一些訊息或是暗示,讓我們去做出決定,最後完成一個設計製作,這種狀態才是我所指涉的「直覺」。
我一開始思考展覽名稱時,就想對應到設計師常遇到的質疑:「做Logo不是很簡單嗎?你就擺一個圖形,再擺個字母,超級快啊。」但客戶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設計師可能是經過10年、甚至20年的思考訓練,才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針對一個圖像設計做出反應,這也是這個展覽想要給出的訊息之一。

Q. 您提到了思考訓練,請跟我們分享您的自我訓練模式。
彭冠傑:我蠻強調思考的「廣度」,以前我的學長姐說過:「把爛的點子都想出來了,就會想到好的。」我一直記得這句話。
老師也教給我一件事,不要一開始想到一個還不錯的主意,就覺得「就是這個了!」你在第一時間想到的點子,別人絕對也想得到。這個時代,不可能一時間想到的東西會是全新的,盡可能想很多個點子,再去融合看看,從中找到新的東西。像我們做商業案,也會有一個發想的時間,會做心智圖,盡量想到100個點子,才繼續往下做,不要太快定下那個想像。所以我會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想多一點,接著才去想如何往下執行。
Q. 「Intuition直覺」是您首次個展,為什麼想展示這些內容?透過展覽希望傳達出什麼樣的概念,或是產生什麼樣的效應?
彭冠傑:一開始「不只是圖書館」邀請我們辦展時,並沒有想到特定的主題,也有研究一下過往在這裡辦的展覽,像印刷品、文字設計或是Irma boom的小書,都很酷。那我就很「直覺」地想到,工作以來我一直很想做某件事情……。

▲ 「Intuition直覺」展覽主視覺。
名為「實驗」的資料夾 x 工作區域之外的靈光一閃
我工作上有一個習慣,平常在腦海中靈光一閃的圖像,我會把它做出來;或是看到某個很好看的reference,我也會試試看那樣的視覺效果。這些東西做出來後,我會把它們放到一個名為「實驗」的資料夾。一旦放久了 就會覺得有點可惜,做其他專案時,時不時就會去看看,這專案能不能用得上。
還有一種狀況,在軟體裡面不是有「工作區域」嗎?我自己的接案經驗裡,有非常多的案子,協助我們解決任務的圖像,都不在工作區域裡面,反而是在工作區域之外。也就是說,在工作區域裡面,我們畫得很用力的那些,可能最後沒辦法過關,反而是旁邊那些無意識堆疊起來的元件、或是突然聯想到的某個圖形,最後拉回來竟然能解決掉那些專案的問題。那些好像有點不經意、隨機擺在旁邊的,經過重新詮釋整理後,它卻可以去對應客戶的需求。在我身上很常發生這種狀況。我不知道其他設計師是否也一樣。
所以我就想,如果我把平常做的圖像實驗、還有這些工作區域外的元件,拿出來展示的話,可能還蠻有趣的,我自己是很喜歡最後出來的效果。

▲ 「Intuition直覺」展示圖像。
策動觀者感受「直覺」在經過 強調設計的累積與實驗
這是一開始想傳遞的訊息,如剛剛所說,我定義的「直覺」是內化過的、累積的。而另一個想傳達的訊息是,平常累積的這種實驗元件,是自己很隨意做出來的,當下做出來時都不完整,但經過拼拼湊湊整理,最後就有個樣子。這也是我在課堂上很想傳達給學生的:「不要小看平常做的這些小東西,好好整理或是好好的使用,可以成為很有張力的視覺,或是成為很好的解決方案。」這不是容易被理解的事情,我在展覽中沒有留下很多文字訊息,去暗示這些我想傳達的意義,我其實不喜歡把話講得很明,因為我覺得圖像的創作,把話講明了就有點無聊,我希望大家自行去想像、去看。
如果來看展的人可以感受到這一份訊息,我會覺得很欣慰吧。

▲ 觀者感受設計師的直覺。
Q.為什麼選擇「不只是圖書館」辦理首次個展?對於空間規劃的想法?
彭冠傑:我覺得「不只是圖書館」很有趣,他抓的就是一群小眾的消費者,我覺得對這群人講話,可以很精準。
我看了之前的展覽,策展人好像都不太敢介入內部的空間,可能是沒有人開始這樣做,但我就想試試。設計師或一般讀者在這裡看書時,會不會注意到這些奇形怪狀的圖像,然後產生一些投射,連結到自己。也許之後就會有創作者,也使用內部的空間來展覽。

▲ 不只是圖書館內的層架展示彭冠傑作品。

▲ 「Intuition直覺」展覽一隅。
Q. 公司名稱Project on museum的由來?以及經營的目標?
彭冠傑:開公司的那一陣子,我有算「人類圖」,原來我是屬於「投射者」(projector)的類型。這種類型是必須先得到別人的邀請,才能發揮我這個角色的最大價值。這個跟我工作的型態,還有以往經歷是吻合的,我比較不會主動起頭去做一件事情,但如果是跟別人一起合作,我可以做到很好的功效,把那件事情做到最佳的狀態,所以我才會想到「投射=project」的概念。
另外我認為專案很像是「收藏品」。一般設計師會將每一個完成的任務稱為作品;不過,完成任務的過程裡,會產出很多資料,因此我認為完成一個很棒的任務,把那些文件稱為收藏品,好像也蠻適合的。我們角色是商業設計師,隨時要面對的任務是千奇百怪的,有食品的、有賣衣服的,真的是各種類型,因此我想取一個更大的名字,讓大家更理解我在做的事情。可能我們現在團隊還年輕,將來有一天過了20年、30年,我們可以辦一個展示,屆時展品跟產業種類就會很豐富,所以我才會取名「museum」(博物館)。
未來的目標,這個團隊還是以視覺設計為核心,以跨領域的路徑進行品牌策略、視覺策展、動態多媒體等,推廣各種型態的設計樣貌,希望有一天成為亞洲最頂尖的視覺設計團隊。

▲ 彭冠傑與公司Project on Museum Logo合影。
Q. 10年來,您認為執行設計最有趣的點是什麼?
彭冠傑:我喜歡接觸不同客戶的這個層面。
我們並沒有被專一地放在某一個設計類別,作為品牌類型的設計公司,會來找我們的會是各種行業,任務就會是千奇百怪,客戶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在中南部,我們就會去拜訪它們的工廠和店面。
我的工作有趣之處,在於這些任務可以讓我移動,去認識新的人物、接觸新的行業,和學習新的技術。而這些新的技術,可能某一天又可以幫助我完成新的任務。
像最近做一個案子,幫一個做寵物家具的外商公司做完整的品牌形象。我們自己有養寵物,但不了解什麼是寵物家具;從完全不認識一個東西,因為做案子就開始去接觸和了解。之前還有個客戶是做面膜的,那段期間我們就去工廠了解面膜的製作結構、成分,還有產品線。
以前也沒想過自己的工作狀態會是這樣,有點誤打誤撞,但我真心喜歡這樣的工作模式。
Q.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勉勵想在設計創作之路上更加精進的讀者?
彭冠傑:很多人看到這個展,可能會說「好酷喔、好特別喔!」,是因為我給自己很大的壓力。我對自己是最挑剔的,對,就是「Finicky」。如果是做作品回顧展,那太簡單了,我也可以把海報作品都拿來輸出,但是這樣就太容易達成了。做超出這些事情的展覽才有壓力,我為了做這個展,一個禮拜都沒有睡覺,這樣對我來說才叫挑剔、才叫有過分的講究。
想精進自己,給自己多一點壓力吧!
(編之音:但要保重身體,彭冠傑可是壓力大到,連作夢都夢到自己在休息喔。)

Q. 從「平面設計的形狀」作品參展、「新新:2018金點新秀設計展」主視覺設計,再到「Intuition直覺」個展舉辦,您與「松菸口」場域合作的形式相當多元。您對「松菸口」有什麼期待或想像嗎?
彭冠傑:日本很多單位會提供小型展演空間,去支持平面設計師做展覽,但是台灣的比例比較低,可能是沒有適合的場地或是資源。對於松菸口和台創,從「命名」到「整合」,這樣的過程引起了一種凝聚、推力與給力,我很期待這樣的結果讓設計師產出更多新的事情,在這裡發生。



▲ 彭冠傑為台灣設計館「新新:2018金點新秀設計展」設計主視覺與延伸物件。
彭冠傑 Jay Guan Jie Peng
Project On Museum 負責人
以台灣台北為根據地的平面設計師,自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畢業之後,他回到台灣並於2016年成立設計團隊Project On Museum博物映項,並聚焦於品牌與視覺形象識別設計。2017年曾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邀請參與「Door to Asia」計劃,並至日本陸前高田市進行地方品牌再造合作。
他的作品曾收錄於APD亞太設計年鑑(中國)、+81 Magazine(日本)、Asian Creatives(日本)、亞洲青年創作平台(香港)、新平面雜誌(中國)、Imprint 2(中國)、CTA亞洲創意對話(台灣)、Cutout Magazine(馬來西亞)、The T Magazine(韓國)等各國設計出版物中。近年獲獎包含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奬、澳門設計雙年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