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T22計畫的「產地一顆星」企畫從先前的企業診斷邁向了新階段──在日方團隊的建議下,許世鋼決定要推出具有許家味、鶯歌味與台灣味的新陶瓷品牌。為了讓新品牌一次到位,設研院委請「兩個八月創意設計」一同參與品牌企劃,並且操刀商品與品牌識別形象設計。
即便兩個八月與新旺集瓷都不乏製作陶瓷的經驗,但「量產陶土製作的食器」畢竟仍是當今業界的極大挑戰,強強聯手也無法輕易過關,在打樣階段吃足了苦頭,直至年底,才終於催生出這個新品牌。
關於「T22」
「T22」是台灣設計研究院以長年累積地方輔導、國際拓展與展會活動經驗,活化產地生態系的綜合型產地振興計畫品牌。首發地為鶯歌,透過引入國內外的專業團隊,與產地的人們攜手突破困境,迎接新生。「T22 Magazine 產地誌」將揭露本計畫的背後的故事,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鶯歌,發現更多產地繼承者們的故事。
「印象中,新旺集瓷主要專注在杯具上,這次卻要發展餐具,讓我蠻意外的。」盧袗雲(Cloud)回憶當初接到委託案的感受。他與莊瑞豪(Owen)都曾在日本求學生活多年,兩人所創辦的設計公司「兩個八月」在國內設計界有一定的知名度,精品Hermès與日本平價時尚品牌GU都曾找上他們合作;2007年兩人也推出了產品線包括陶瓷類的生活品牌「大好吉日」,不論是日本、陶瓷、品牌企劃與產品設計,這些範疇,他們都相當熟稔。
接下委託後,兩個八月隨即與中川政七商店、設研院、許世鋼等四方展開了每月一次的品牌會議,疫情之後,與日方則改以視訊方式進行。「這次是從branding(品牌建立)著手,包括品牌識別,也延伸到產品設計。」Owen提及,最初佳鼎與中川政七商店已經規劃好了大方向,例如:專注在食器類別、品牌要導入許家製陶的歷史元素、設計風格生活化、必須符合台灣的飲食習慣,以及,將來會與中川政七商店有通路上的合作,所以也必須考量日本市場的接受度等等。
此外,在中川政七商店與許世鋼的支持下,兩個八月也參與了品牌企劃,而不只是擔綱商品與品牌識別形象設計。Owen與Cloud大膽提出看法,認為從顏色和品項來看,這些設定過於單薄。
▲ 「兩個八月創意設計」盧袗雲與莊瑞豪。
以顏色表現鶯歌底蘊,用鶯歌風土賦予顏色靈魂
「他們已經歸納出綠、紅、白、黃、黑,但還沒有文字說明和Pantone色號。」兩個八月認為顏色應該要承載更多產地風土故事。他們從鶯歌的環境與產業特色中找到許多靈感,比如定義白色是「鶯白」,這來自鶯歌的一句俗諺「好天落坱(空氣中有粉塵的感覺),下雨落膏」,形容由於到處燒窯,鶯歌的天空總是灰茫茫的,晴天時,空中充滿霧氣;下雨時,空中落下的,是帶著灰白色的粘稠泥濘。
又如呈現綠色的「丹青」,源自早期許家阿公製作過、且普及於家家戶戶的傳統「丹青碗」;而孕育出鶯歌陶瓷業的大漢溪水,則化身為產品中藍色系的「水青」;傳統龍蝦盤上的紅,也象徵許新旺之父燒製協興磚瓦起家的「協興紅」;老鶯歌人做瓦,會從尖山埔挖較為黝黑的土做為材料,這就是「尖山黑」的由來;觀察窯燒的情景,當火溫達到某種程度,會從紅色轉為橘黃,此即為「窯黃」。
▲ 新品討論用色過程。
這些豐富的產地內涵令許世鋼和中川政七商店感到驚艷;而在品項上,原本企劃上的需求是5個品項,熱愛做菜的Owen一看便覺得「就算是單身者,也不夠用。」考慮到這套食器要「走進大家的生活裡」,勢必要符合各類型家庭飲食需求,例如台灣的家常料理多有羹湯,需要有深度的盤子;台灣人愛吃魚,需要能裝下整條魚的腰子盤;年節聚餐,則是大盤上場的時候。此外,還有飯碗、麵碗、湯匙、茶水杯、甜點碟等等。歷經會議上的來回討論,確認了首發食器一共有10個品項。
在產品設計上,兩人也展現了對陶瓷商品與製程的理解深度。因為了解陶瓷產品的設計牽涉到陶瓷成型方式的選擇,乃至於末端售價,他們便依據許世鋼擁有的生產設備、期待的商品售價來量身打造設計方案。
製程、定價策略、美感,許家陶造型的秘密
「一開始我們就避免陶瓷會變形的因素。」Cloud解釋,現行陶瓷產品有注漿和鏇壓等兩大主流成型方式,注漿法成品造型多變,但燒製時容易變形;鏇壓法不易在燒製中變形,但因使用旋轉轆轤,器具內裡只能是圓型。許世鋼雖願意投入更多成本,但在現有鏇坯機台之外,若要購置新高壓注漿機,需要更大廠房、更多人力,並不符合生產效益。其次,注漿法不良率較高,會再次拉高成本,影響終端售價。
「設計是要在業主的資源、期待與我們想達成的設計美感之間取得平衡。」Owen分析。因此,Cloud與Owen將這系列食器的內裡均設計為圓型;更根據這個形狀,來發展出設計語彙。
▲ 新旺集瓷許世鋼與吳佳樺。
「這是以六角形和圓形的關係,延展而出的一系列餐具。」Cloud說,形狀就是一種語彙,他們取廟宇瓷磚與窗花上常見的六角形為造型定調。廟宇中的六角來自象徵長壽的龜殼,六諧音「祿」,也有好兆頭的台灣文化底蘊。「我們認為台灣是樸實圓融的,所以微調了六角與圓相融的角度比。」成為性格包容也有個性的獨特造型。
從品牌識別到食器品項,都盡可能使用圓融六角形的外型元素,例如,品牌商標上的屋簷形狀象徵著家,其實也是六角形的一半,帶有「用餐能完整家的內涵」的深意。「料理是傳承,我們是和爸媽學習料理;許家這個品牌也是傳承而來,我們希望未來這個食器也能傳承給使用者的下一代。」
由六角形來高度蓋括許家製陶精神內涵的整套食器設計,順利地獲得許世鋼、設研院與日方團隊的認同,約莫在2020年6月,食器就進入了打樣階段。在測試階段,許世鋼燒製的試色小瓷片,成果不錯,兩個八月也對接下來送坯體進窯燒製相當放心,豈知今年以來協助許家陶從品牌定位、發展品牌色、產品設計等堪稱一路順利的研發過程,就在此時碰上了最大的瓶頸。
老手也碰壁,煎熬150天只求完美釉色
「這是最曠日廢時的階段了,超過兩個月了,還是燒不出我們想要的顏色。」Cloud苦笑著說,燒製的根本難處就在於陶土的性質。他解釋,陶土與瓷土是有機材料,不易控制成果,特別是陶土。瓷土成分純度高,經得起高溫燒製。陶土則是來自岩石表層以下,可塑性高,有機成分比瓷土多,在燒製過程中的變異性也較大。
「早期台灣碗盤的材質多為陶,既然要回溯許家陶器的歷史,設計師認為就要使用陶這個材質,我也認同。」許世鋼坦然接受挑戰,新品牌不僅名為「許家陶」,也要再現許家製陶的精神。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今主流餐具材料是瓷土而非陶土,鶯歌早就沒有廠商要使用陶土來量產餐具。
▲ 新旺集瓷與兩個八月討論新品。
由於陶土的燒成溫度通常在1230度以下,釉藥展現不出亮麗效果,所以當代生活陶器通常會在陶土中添加配方,而其間的配方與釉藥的配置比例,就是許家陶難以迴避的考驗。「變數太多,1220度或1230度效果就有差;擺在窯裡哪一個位置,受熱程度不同,成品也會出現差異。可是從進窯燒,到燒完冷卻完畢,每一次都要等上3天之後,你才能知道成果如何。」他也提到,每一回的燒製成果都必須寄往日本,讓中川政七商店團隊親自查看燒製品質,一來一往之間頗費時日。
「鶯歌已經沒有人用陶土來量產製作餐具了,近年曾經有廠商想要嘗試,但最後放棄了,所以我就算要找人代工也找不到。」許世鋼說,員工也卯足了勁,為了確保噴色效果精準,不僅自製噴色道具,還秤量每一次噴釉的重量。兩個月內他連換超過四種以上陶土,甚至調整窯爐的結構,就是為了要燒出最恰當的釉色。
同一個盤型凹槽,日台直覺解讀大不同
此外,日方團隊針對設計細節,也提出了深入的文化差異觀察。「有個原本設定好的碗盤設計細節,打樣好之後,世鋼、設研院團隊等所有台灣人都覺得OK,但日方卻覺得不行。」Cloud笑道。這個細節來自一個陶器燒製時自然產生的些微缺陷。陶土製的盤子在窯燒之後,經常會在底部形成大約一厘米深度左右的微凹陷,通常不會被視為是必須剔除或克服的瑕疵。
Cloud與Owen視此為陶器燒製的特質之一,想順勢運用之,於是設計了一個位於盤子中央的圓型溝槽以加深凹陷的深度,這也是因應台菜的型態與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家常菜會有一些湯汁,例如炒青菜,溝槽能形成簡單的瀝汁效果,汁水會集中在盤子中間,夾菜的時候不會滴滴答答。」Owen說,當盤子打樣完成,幾乎所有看到的台灣人都能一望即知這圓型溝槽的功能,然而日方團隊一收到樣品,卻立刻提醒:「日本人會以為要把菜都塞進那個圓形裡!」
▲ 許家陶器品形象照。
此話一出,台灣這端人人聽得一頭霧水。原來,日本的家常菜雖然也會有湯汁,但是不像台灣菜的湯汁比例如此多;並且在合菜之外,日本家庭用餐時也經常採用套餐(ていしょく,意為定食)的形式,盤子上會分類放置兩三種菜餚。所以,當日本人看到盤子裡的溝槽,容易視其為分隔用的設計。「日方團隊強調,當顧客喜歡這盤子,卻猶疑不定時,這可能就是讓他們打退堂鼓的關鍵,因為就分隔功能來說,那個溝槽並不好用。」Owen說,後來他們便從善如流,取消了這個溝槽設計。
這段新品研發的旅程,在終點之前面臨了最大的挑戰,彷彿要測試所有參與者的耐性與真心,所幸眾人終究是一起通過了考驗,一起見證了許家陶的誕生。「越到後來,越有一種『成敗在此一舉』的感覺,非拚到不可!」許世鋼笑道。這回,他不但復刻了許家陶的精髓,也復刻了阿公許新旺當年孤注一擲,苦等完美釉色終不悔的心情。
文字|賴韋廷
攝影|林祐任
照片提供|許家陶器品
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
2025年T22將持續整合彰化製造產業鏈,推出「T22彰化B.S.T.計畫」第二彈,協助參與業者針對企業品牌與識別設計、空間場域、行銷媒介等項目,歸納出一份整合技術、服務與品牌的企業改造需求方案,同時結合2025年台灣設計展,呈現T22 B.S.T.計畫成果,逐步推動彰化產地艦隊成型。
「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自2021年起導入花蓮石材產業聚落,從整合產業供應鏈的角度切入,推動接班人們對內梳理自身的經營理念、技術優勢以及服務流程,對外組成艦隊,以地域品牌的角度直接面對業主與設計團隊,傳遞花蓮石材產業聚落的商業、技術、服務與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