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曾熙凱與宮保睿,為「設計」價值做了新的定義。
「軟:硬-實踐跨域創新的未來」展於1月22日在台灣設計館01、02、03展區開幕,將持續展至4月14日,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Studio Shikai策展。該展呈現台灣的設計軟實力與精造硬底子,也邀集日本、荷蘭、英國等地的跨域創新典範展出,共同討論符合社會長遠利益的發展模式,期望帶給政府、企業與大眾一個可視化的美好願景。
究竟「軟、硬」指的是什麼呢? 策展人曾熙凱與宮保睿認為,「設計」是為了實現更美好的未來,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思考文化、環境、人性等「軟」性因素,並且與經濟、科技、製造這類以效率為導向的「硬」產業合作,在軟硬兩種實力整合下,提供經濟和環境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 「軟:硬-實踐跨域創新的未來」展於台灣設計館展出,以突破口意象作為主視覺,引領觀眾進入軟硬結合未來。
▲ 可模擬精緻刺繡的電子織造技術,大舉顛覆傳統製造。
有關「軟、硬」的議題,起緣於「2018台灣設計展」,策展團隊當時以「軟:硬 – 超越產業想像的未來」為題,於台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展出,當時帶動了33萬人次參觀,引起廣大迴響。今年,該展於台灣設計館重現精華,並重新命題為「軟:硬 – 實踐跨域創新的未來」。本次不僅精選「台灣設計展」主題館「材料創新」、「製造創新」、「生活創新」三大專區的精彩作品,再加入「跨域創新」軸線,展示「公共性」與「設計力」跨界合作的優秀案例。
在展場規劃上區分為四個主題,以清楚的展區定位,梳理軟硬結合的應用趨勢:「具生命力的材料」、「人與科技的共創」、「科技圍繞的生活」及「創新跨域的未來」。以軟實力為底蘊,硬底子為動力,藉由創新驅動與跨界交融,開啟對於未來的無限想像。
A區:具生命力的材料
隨著新興科技、人工智慧的崛起,材料的創新與開發已成為「硬底子」產業的發展趨勢;同時,重視生態與文化影響的「軟實力」代表,大量投入材料循環運用的研究,為未來世代打造永續、宜居的環境。本區介紹的創新材料令人大開眼界,包含可感應環境水氣而變形的材料、以及自動修補建築物裂縫的生物材料;透過變形材料、永續材料、自癒材料以及各類應用產品,向大眾與產業展示這些像是有生命的物質,如何一步一步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
▲ 「具生命力的材料」展品彷彿具有生命,可適應環境變形或自癒,令人大開眼界。
B區:人與科技的共創
當代數位加工技術的跨界未來性應用,大舉顛覆產品製造流程,包含可以高度客製化的3D列印、模擬精緻刺繡的電子織造技術、將雷射應用於染布工藝的數位印刷。當象徵「硬底子」的加工技術,到了代表「軟實力」的設計師、藝術家或建築師手上,便能跳脫傳統邏輯大放異彩,成功呈現文化與科技合作的創新應用成果。展示作品不僅讓觀眾領略世界先進技術的風采,也為硬底子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借鑒。
▲ 「人與科技的共創」極具前瞻性,讓觀眾領略世界先進技術的風采。
C區:科技圍繞的生活
本區分為三大子題:「未來日常」、「未來移動」與「未來共享」,透過國內外新穎家居產品,或是具有想像力的生活提案,模擬新興科技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例如「HUBOT未來職業介紹所」探討人類與機械的緊密合作,將創造更多元的工作型態。而電動機車實現智慧出行與無碳移動的理想,也提供未來移動生活的全新價值;馳名國際的單車產業近年也開始將科技融入車體,帶給大眾更省力、更安全的行車生活。這些產品及提案同時也善盡社會責任,從人性關懷為出發,以達成永續發展的理想生活。
▲ 「科技圍繞的生活」模擬軟硬結合後的未來生活提案,從人性關懷為出發,達成永續發展的理念。
D區:創新跨域的未來
因應本次移展台灣設計館,策展團隊用心擘劃新主題,藉由四個公共領域創新實踐的標竿案例,帶領民眾探索一座城市與設計的鏈結。在該展區中,「硬底子」轉化為「體制」或「慣性思考」,受到「軟因子」如人文、設計、整合等思維重新擾動,如「ParkUp」品牌針對都市中的閒置空間再造;而「變電箱計畫」改善民眾習以為常的街景;「臺東設計中心」係公部門與設計團隊攜手推動台東的永續發展—這些案例展現跨域整合的專業,成功擺脫定型化的束縛,使人們體驗以設計為核心所帶來的幸福生活。
▲ 「創新跨域的未來」為策展人擘劃的全新主題,藉由設計導入公共領域的標竿案例,探索公共服務創新的可能性。
▲ 未來移動工具實現智慧出行與無碳移動的理想,也提供未來移動生活的全新價值。
▲ 可自動修補建築物水泥裂縫的生物材料。
展覽資訊
日期|2019.01.22 – 04.44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30-17:30(週一及特殊日休館)
地點|台灣設計館 01、02、03展區
票價|全票150元・學生與團體票130元(門票價格視開放展覽區域調整,若有變動將公佈於官網)
團體導覽預約|02-2745-8199 #372 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