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次長范巽綠(左5)、台創中心董事長張基義 (右4)、教育部司長鄭淵全(右3)、教育部副司長李毓娟(左4)一同出席啟動記者會。
教育部委託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辦理「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突破傳統教育的思維模式,讓校園的美學養成跳脫課堂與教科書的限制,從學習環境的浸潤開始。「學美.美學」以校園公共空間或與學生息息相關物件的改造為方法,由學校師生主動提出改造需求,透過徵選與媒合機制,邀請設計團隊進入校園田野調查,最後與學校合作共同完成校園的美感改造工作。
「學美.美學」以北部 1,260 所、中部 1,149 所、南部 1,166 所、東部及離島298 所之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為對象,即日起至 4 月 9 日前開放申請,除了導入設計團隊與學校合作以外,教育部更依照徵選結果提供 50 萬元以下、 70 萬元以下至 95 萬元以下三個級距的經費補助,協同學校進行校園美學的改造工作。今天的記者會,由教育部范巽綠次長及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張基義董事長主持,並邀請長期關注公共事務與美學教育的意見領袖們參加,包括:教科書改造計畫共同發起人陳慕天、品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王慶富,以及長期推動城市美學、校園美學改造的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總監等,共同提出對「學美.美學」校園改造行動的期許和想像。透過意見領袖的參與,吸引各界關注美學教育及校園改造計畫,以一個創意實踐的對談為計畫正式揭開序幕。

校園美感改造已在台灣中小學有初露頭角的成功案例,像台中市大里區的立新國小與大秝設計合作改造圖書館,翻轉圖書館的既定形象,以木格子書牆作為整體空間的靈魂,解決藏書量的問題,更利用延伸至天花板的方式,營造在樹下般的閱讀環境;底層結合鵝卵石狀的書架,構成有生命力的閱讀空間。視聽教學區則以六角型呈現自然地貌元素,與閱讀區相呼應,全然顛覆大眾對國小圖書館的舊有既定印象。此案並獲得華人設計獎項的至高榮耀- 2018 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之肯定。另外,擁有全臺第一個國中專業劇團的宜蘭縣復興國中,設計師將校園內的廢棄閒置廁所改造為半開放式的「星光實驗劇場」,為熱愛表演的孩子們建造一處表演藝術的旗艦基地。
校園美感的改造除了添加新的物件的「創造」外,也包含了減法設計的應用。水越設計周育如總監即指出,她曾經看過一個學校的指標系統,在歷經長年的累積後,有多達十幾種不同的標示牌用在指示洗手間,像這種雜亂無章的添加不但沒有系統、更沒有美感,只要透過減法設計的應用,去除不必要的標示,改為統一並且真正符合師生需求的設計,簡簡單單,就能達到讓環境有美感的目標。
為深入推動校園美感的改造,「學美.美學」計畫自108年至112年規劃了三個階段輔導各直轄市、縣(市)推動「美感校園重點學校」 : 108年首度徵選8-10間學校作為標竿示範案,以達到對北、中、南、東部學校宣傳推廣的目的; 109年至110年則規劃為孕育發酵期,強化中等學校、小學校與在地大專院校設計相關科系的連結,擴大運用台灣美學文化資源,讓美感校園突破圍牆的限制,成為全民美感共學的場所;111年至112年為遍地開花期,導入參與式教學及培養教師設計思考,讓設計教育擴散,真正落實美感教育融入生活,讓校園改造直接落實於全台各級學校之體制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