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Tim Brown指出:「設計的未來在循環。」(”The future of design is circular.”)相信有人會問:「循環設計(circular design)是什麼?」,若「設計」的目的在改變人類生活,「循環設計」的目的就是透過設計改變人類社會,而這種改變旨在追求人類社會的正向永續發展。因此,「循環設計」可以被解釋為永續設計、反思設計、社會設計,甚至是生態系(ecosystem)設計。簡言之,「設計」必須要有意義,才能產生「價值」。
這次「循環設計展 – 你在圈內嗎?」將提供給參觀者不同的感受。除了理解循環設計解決方案外,在日常生活材質選用上,無論是可再利用/不可利用或可回收/不可回收,參觀者皆能經由展覽體驗而窺知一二。另外,由過去的線性思維轉向循環思維,企業和設計師更可以從展覽中探索未來新的高值化設計和創新(upcycling design & innovation)。
—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宋同正博士
隨著時代演進,未來都市化的範疇會愈益擴張,進而增加城市化類型的消費,造就更多一次性使用的材料消耗。大規模經濟掠奪有限資源後,加上國際趨勢下的環保政策潮流,可預見的不久後,開採原物料的成本將會大過採用再生資源。作為一個長久經營的設計師或企業廠商,及早投入循環設計領域思考,將是下一波不可迴避的關鍵浪潮。
展間分為五大重點區塊,重點兩側為「永續材質區」,共陳列出12大可回收材質,以及相對應廠商所使用的關鍵技術製程,參觀民眾可從中一窺國內最先進的循環設計核心技術。
ㄧ、「E-waste印刷電路板」
REnato lab與佳龍科技合作,以電子電路板廢料為主原料,經打碎及分選後,無殘餘價值的廢棄印刷電路板粉料作為基礎材,並以天然石材的紋路為靈感,在不添加任何染劑的前提下,製作研發出人造石材料。REnato lab以升級回收(Upcycling)為目標, 為廢棄物創造價值、給予第二次生命。

二、「Glass 玻璃」
春池玻璃在台灣從事玻璃回收已半世紀,一年的回收量約十萬噸,佔了全台灣廢棄玻璃約70%,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於蓋了500座大安森林公園。處理廢棄玻璃並回歸為原料,經再次循環利用於建築隔音材或精美的玻璃工藝品。在「W春池計畫」中結合玻璃回收設計,與W Taipei合作回收香檳瓶,再製成精美「WOOMOON邀月玻璃杯」月餅禮盒。

三、「Fabric 廢棄布料」
小智研發堅持(創意設計)+(革命性廢料再製科技)=現代過度消費產生之廢料的最佳解決方案。展示出與紐約設計師Eileen Fisher合作的地毯及外套系列,和義大利布料品牌 Bonotto合作的Trash Pillow。展品Trash Hanger 則使用世界知名運動品牌鞋帶,以開纖、針扎等技法製成表面材料,底部搭配小智研發PLYFIX熱壓製成衣架主體,其餘組件(如掛鉤)也是100%以回收寶特瓶製成。Wings Sofa 配合模組化的椅腳製成,在泡綿材質選用也以PET直立棉配合寶特瓶回收紗,堅持使用單一材質的環保設計準則。

四、「Silicon 晶圓」
光宇材料開發出循環經濟的核心3R,「新環保」可針對半導體及太陽能產業的廢砂漿進行分離、清洗、改值等工序,生出高純度矽粉大量產出「新材料」沈澱式二氧化矽。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溶于水、耐高溫、不燃燒、耐酸堿、無污染、具良好電絕緣性和高分散性、多孔性。可大量應用於油漆、塗料、油墨、塑膠、橡膠工業、半導體產業、食品工業及農業。回收循環再利用技術處理過程,可產生「新能源」副產物氫,應用於氫氣燃料電池,發電量用於光宇材料柳營廠的電力供應。

五、「Carbon fiber 碳纖維」
鑫永銓股份有限公司以能重覆使用、及回收再利用的環境友善複合材料為基礎,創造出不斷鏈循環系統。展出熱塑複合材料硬殼行李箱,產品特點在材料結構突破性創新,極致輕盈薄形化,及混紡編織、布料特殊處理,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顏色與圖案,還有特殊複合材料堅固耐用、耐氣候溫差、防摔耐刮,而耐衝擊性能迅速回彈保持外觀完整不破損,可100%回收利用,減少污染。

六、「PET 熱塑性聚酯 」
富勝紡織從事聚酯寶特瓶回收再生產品開發已累積20多年的實務經驗 ,再生纖維是一種新回收技術,利用寶特瓶製成。一般纖維織品,在生產與消費後,通常會產生大量廢棄物,直接或間接造成環境傷害。 PETSPUN保特紗®對產品的訴求,是廢棄物再利用,可以有效降低環境汙染。寶特瓶和聚酯纖維為相同物質,具有一般聚酯纖維完全一致產品特性,無毒、安全良好。

七、「Aluminum 鋁」
達方電子BESV著力在產品設計、使用情境及商業模式上,增加材料使用的廣度及時間軸長度。 產品低跨點設計、龍頭手把可調整角度及高度、頭尾燈整合車內鋰電池供電,減少常更換電池狀況,零件採公規標準尺寸、電池及馬達可個別維修換新;商業模式以展示試乘車不定期規畫為商業租賃使用,淘汰之舊車輛零件,經整理後轉為員工通勤或活動中再次利用。

八、「PP 半結晶熱塑性塑膠」
大豐環保致力於「零廢棄.全循環」。2016年創立zero zero,結合科技技術,將回收服務放上互聯網平台,創立 zero zero APP。將來自廢棄食品容器,塑膠材質標誌為5號的PP 材質(聚丙烯) ,經過回收,重新粉碎造粒及加工,再製成生活中的創意小物,並透過一個產品等於幾個飲料杯的概念讓大眾更能直覺地了解回收全循環的過程。
一窺國內最先進的循環設計核心技術。

九、「HDPE 熱塑性塑膠 」
歐萊德積極研發全球最綠洗髮精、沐浴乳瓶器,以綠色有機原料取代石化塑料,並致力減少包材或以可回收、再製或分解的包裝材料。使用可生物分解材質pla、天然竹材、回收咖啡渣等製成產品包裝,以及HDPE、PP、PET等再生材質及可回收材質包材來製作各式瓶器及配件。產品使用完畢可按照資源分類回收、分解,達到永續循環。

十、「Paper 紙」
CULTU-RE EXPERIMENT文化實驗,以發現舊物新價值為目標,將原本汰舊的材料再生成實用物品。將紙箱揀選回收,經過處理集結裁切裝訂成筆記本,面紙和裡紙都能完全再利用,同時留下農產紙箱上的蔬果圖案, 以及民生消費品牌常見絹版印刷圖樣,保留台灣特有文化元素。

十一、「Coffee waste 咖啡渣」
興采實業重新定義咖啡渣再利用成環保機能紗線。利用咖啡渣透過低溫高壓的環保專利製程創造出S.Café®奈米咖啡渣。添加奈米咖啡渣的紗線,增加表面積,根據其物理特性展現出優異的水份擴散能力,微小孔洞能持續吸附異味分子與折射紫外線。S.Café ®布料提供絕佳的速乾能力、紫外線防護和異味控制效果。「Drink it, Wear it」機能布料為日常與運動帶來舒適的全新體驗。

十二、「Food waste 廚餘」
Biovessel是不需插電使用的居家廚餘處理器、植物孵育器,更是一個有機食物循環的驅動器。Bionicraft實驗歸納食物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的條件與數值,確保容器中的生物在最合宜的環境中,進行高效分解。讓每日的蔬果廚餘自然生成肥料,成為新植栽的養份,在都會環境打造一個剩食重生的食物有機循環。

消費者、設計師、企業工廠構成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
中間廊道是「生活物件爆炸區」,展示出從「Recycle」連接至「Reborn」的過程。從拆解日常消費品,分解出可回收材質後,揀選出四大可回收物質如玻璃、金屬、紙類和塑料進入製程,利用擠出、熔解、壓製、鑄造、射出、熱壓等技術加工成再製產品。
「永續展覽耗材」可見於展間的展示層架結構,例如中間展檯桌面,是以大理石工廠廢棄邊料回收重組製成,桌腳以回收3C產品塑料製成PS磚堆疊相砌而成,模組化設計可不限使用功能、次數及規模。另於各別廠商展示間層架,包括以回收球鞋底做成桌板,以及回收汽車保險桿再製成桌腳,都是不可錯過之看點。
現場並實地展示「體驗互動裝置」,可供民眾實際體驗回收品再製成產品的過程。展間外的「廢棄藝術廊道區」將六大廢棄物重點式組合出六幅巨型畫作,搶眼的視覺表現,衝擊觀者的心理感受,提醒人們廢棄物回收的時下重要性。
策展人小智研發並且特別展示平行歐洲的循環設計展品,如前端巨型球體面,是以回收寶特瓶再製成PS材料塊,可應用於再生成其他產品的原物料。後端的管狀模組化層架Tetra-Pod,是由回收香菸濾嘴纖維的單一材質製成,具備空氣濾淨功能,模組化設計利於收納管線、組合多樣化使用效益。
循環設計 How to do it?
在循環設計的思考下,作為一位當代及未來被認可的設計師,再也不僅是追求美感與功能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否創造出使用時效更久的物品,或是將來產品年限到期時,廢棄物更加容易被回收再製。對企業廠商來說,則是應該深化個別技術與產線,嘗試製造出不會被浪費的產品、不產生沒必要的廢棄物。以下是直達「循環設計圈」的效率設計準則:
1. 使用回收材料 Recycled source
2. 單一材料組成 Single material
3. 不使用膠水 No glue
4. 易拆組設計 Design for assembly
5. 簡化運送體積 Minimize shipping volume
6. 模組化系統設計 Modular system design
7. 不用化學塗料 No paint and coatings
8. 可大量生產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9. 可擴式設計 Scalable design
10.無毒 Non-toxic

「循環設計展 – 你在圈內嗎?」展出資訊
展期|2018.11.10 – 2019.03.03
時間|每週二至日 09:30 – 17:30
地點|台灣設計館05展區(松山文創園區)
票價|全票100元;學生與團體票80元(門票價格視開放展覽區域調整,若有變動將公佈於松菸口官網)
主辦|經濟部工業局
執行|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策展|小智研發、杜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