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以設計為名的展覽族繁不及備載,「設計」與「策展」成為顯學,但以「設計」為題就地在總統府內策劃展覽,「設計 M/m 臺灣」可說是帶給設計迷們新鮮的觀展體驗。「設計 M/m 臺灣」精選 6 個品牌故事,利用兩個展間的空間,來探索在臺灣以設計創造幸福的基本單位。在這個即將屆滿百年的歷史建物中,重新細細品味台灣當代設計師所詮釋的在地故事。
「設計 M/m 臺灣」展出空間在總統府一樓九、十展間。如何運用空間本身條件闡釋完整策展論述,是近年「設計策展」開始重視的項目。我們看見「設計 M/m 臺灣」將兩個展區以一個長廊互通貫穿,各自代表著不同的世代演繹,一是由外而內從代工思維包袱中掙脫轉型的時代,另一個則是從相當年輕的新世代找尋內在自我渴望向外發聲的時代。並以「幻燈片」作為連結溝通的媒介,運用層層堆疊製造出水墨渲染的視覺效果,帶來觀看者與被觀看者的互動關係,這是策展人范赫鑠對虛擬世代美學致敬的巧思。


「『Little humans, big thinkers.』,當無形的設計力顛覆過往定義的『大』與『小』,呼應的是這世代的本質,意即設計所實現的幸福力,同一個字可以是 minimize(最小值),也可能是Maximize(最大值)。」這是策展人范赫鑠期望透過「設計 M/m臺灣」策展理念,傳達給觀展大眾思考的核心概念,即驅動「設計思考」的扭轉,從今日的觀點決定明日的改變。
受邀展出的作品從文化、經濟、社會角度切入,包含工藝時尚品牌 Yii、將即將失傳的台灣錫工藝重新帶回日常產品設計的 WOO Collective、大鬧紐約時裝週驚艷西方時尚圈的品牌 Just In Case 設計師周裕穎、帶領奇想五度升級跳脫傳統設計與製造形式的謝榮雅、以手遊為台灣開創新文化 IP 的游名揚,以及把社會學帶進設計領域的無障礙餐具設計者姚彥慈。


策展人范赫鑠表示,6 個品牌故事背後的基因,都是「以人為中心」的善意起點,從虛擬到實體,呈現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網絡」與「社會關係」,並從中思考、設計國家視野,展開討論或辯論台灣新設計思潮。
將設計展移入總統府內展出,總不乏引起泛政治化的口水討論。但就誠如 Just In Case 周裕穎先前被問到時裝界高端設計受到大眾抨擊一事的回應,他認為每件作品本都會有受到批評的狀況,這不分具有代表性的媒體或一般大眾,只是在蓋棺定論之前,周裕穎希望大家都能先理解背景、理念與作品探討的議題,「每個人都會有個人喜好,我也會有,但我不做批評,因為我知道所有的產出背後都是辛苦的。」所有的批評,就待時代演進還給作品一個公道。
文字|Show D. Liu
照片|陳普、Andy Chang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