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本站
Copyright ©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 Juliet by LyraThemes.com
歐盟執行委員會提出「碳關稅」計畫(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於明年2023年試行,預計將於明(2023)年試行,進口商品將依生產過程的排碳高低課徵關稅,台灣產業目前面對能源與製造轉型已迫在眉睫,如企業未達成減碳目標,恐將被摒除於全球供應鏈之外。
台灣在循環經濟與減碳行動的現況,最為廣泛採用的手段為能源減碳,次要解方則是產品製造上使用回收材料、材質減量或者材質替代,例如使用回收塑膠粒取代塑膠新料、或運用回收寶特瓶紗取代尼龍等方法,然而光靠回收材質替代的單一方式,並無法達成循環經濟取代線性製造模式,如我國要達成「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或碳中和、零碳排等目標,甚至在零碳製造時代發展產業創新與優勢,尚缺產業與企業應用更多元的循環策略與行動,從不同層次與思維方向,促使產業達到循環經濟與永續零碳的目標。
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循環設計學研單位合作,透過國際趨勢、文獻回顧、國內產業掃描與案例分析,將定期分享「循環設計觀察系列」文章,包含國際在產業減碳的設計思維、可參考運用的設計工具以及產業深度案例解析,提供國內企業、製造業者、設計師與公部門在邁向循環與減碳的路上,有更多元的思考與策略創新。
前言
依據全球推動循環經濟重要組織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EMF,以下簡稱EMF)在《循環經濟:解決氣候變化的另一半藍圖》(Completing the picture: How the circular economy tackles climate change)的研究指出,欲於2050年前達零碳排目標,需要從能源貢獻55%,包括發展能源科技優化、能源效率的管理、回收機械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儲存碳(碳捕捉)技術或者改變食糧生態,以及從產品45%的廢棄物減碳、材料循環減碳與去物質化等行動才可達成。
▲ 圖1:欲達成2050零碳排的減碳行動分布。資料來源:EMF. COMPLETING THE PICTURE(2019) TDRI重製
當產業採取資源用量減量、產品再利用與再生,以及原料循環利用等循環經濟策略方案,將可在2050年水泥、鋼鐵、塑料和鋁這4種減碳關鍵原物料上達到40%的碳排減量。
▲ 圖2:全球4種關鍵原物料的總碳排(每十億噸碳/年)。資料來源:EMF. COMPLETING THE PICTURE (2019) TDRI重製
產業的循環減碳該從誰開始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與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合作的《淨零挑戰:供應鏈機遇》(Net Zero Challenge: The Supply Chain Opportunity)報告中,建議各國在整體產業減碳的策略上,同樣提到除能源外,剩下的零碳路程,應該積極發展物質流的循環,以期有效推動國家減碳的進程,尤其應從四種關鍵工業材料(水泥、鋼鐵、塑料和鋁)以及食品著手,與四種關鍵工業材料與食物相關的下游產業,分別為營造業、時尚設計產業、電子產業、快銷品產業、汽車產業,以及食品(包含包裝)產業。
▲ 圖3:5種減碳關鍵原物料對應的終端產業。TDRI重製
歐美與亞洲國家的製造產業推行零碳時,雖然要求供應鏈制定減碳措施與規範,可推動產業減碳進程,但實際上,包括水泥、鋼鐵、化工和重型運輸等製造產業在減碳過程往往面對成本增加與技術挑戰等考驗。同樣的,台灣也正在面臨相同現況與難題,尤其台灣多為中小企業,更難支應相對昂貴的減碳成本,且企業內部缺乏專業人才,難以評估實行減碳所達到的效益。
相較之下,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企業在減碳過程反而有利可圖,因企業可將增加的減碳成本分散在消費者或商品價格上,事實上所花費的成本比想像中的低廉。在圖4可發現,製造業與面對消費者的產業在碳排的淨收入有巨大差異。舉例來說,水泥原物料產業平均每製造一噸碳的淨收入為10歐元,同樣發生在營造業,則會產生460歐元的淨收入。因此,直接面對消費者提供終端商品的企業與公司,通常擁有更大的財務手段與籌碼發動減碳行動。也就是說,銷售終端商品的企業,是最有能力推動供應鏈減碳,以及資助製造夥伴減碳的要角。
▲ 圖4:各產業每製造一噸碳的淨收入(€/t CO2e, 2019)。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2021) TDRI重製
從終端產品看產品零碳的代價
大多數產業投入零碳行動時,通常在製造前期需付出昂貴成本以達到目標,尤其以成本為優先考量的製造與運輸相關部門,若轉為發展淨零排放,將需要使用尚未成熟的技術與無數次的新製程測試,因此轉換的成本在前期非常可觀,例如從使用零碳鍊鋼、綠色氫能、在製程上使用可再生的熱能設備建置,或者在航空業使用綠色燃料。
如圖5快銷品供應鏈減碳成本分析,在推進到2030年以前,為達到零碳製造,減碳成本會越來越高,升高的成本包括須要使用潔淨能源與潔淨熱能、轉換燃料的成本、碳捕捉技術與設備,以及因應零碳的新製程產生的投入。
▲ 圖5:快銷品供應鏈減碳成本分析。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2021) TDRI重製
在汽車產業鏈上,主要成本將落在循環經濟與使用再生鋁料上,而在推進到減碳後期同樣會發生升高的減碳成本,預估面臨到1噸的減碳將相應產生約150-400歐元不等的成本。
▲ 圖6:汽車供應鏈減碳成本分析。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2021) TDRI製圖
從製造供應鏈的循環與減碳結構可以了解製造業面臨到的成本壓力,當再去分析終端商品的零碳售價,可以發現事實上攤銷到終端產品的零碳成本比例,比想像中低廉,即使達到完全去碳化,最終轉嫁消費者的價格也只會增加1~4%,也就是說生產一條40歐元的零碳排牛仔褲只會花到1歐元的零碳成本,消費性電子商品如定價400歐元的零碳手機約只需要負擔3歐的零碳成本,換言之推動零碳付出的成本可能對製造業來說似乎很高,但對於直接面對市場的企業或者消費者來說相對是負擔得起的。
▲ 圖7:終端商品的零碳代價。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2021) TDRI重製
循環設計優先投入在高附加價值產品
目前消費市場永續產品銷售良好,特別在歐美市場,紐約大學斯特恩可持續商業中心(NYU Stern Center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的研究以觀察到,即使比起原本銷售價格溢價達40%的產品,仍有一定規模的消費者願意接納,除此之外,永續產品的市場過去5年在歐美正在快速增長,其速度是傳統產品需求的七倍左右,即便亞洲的文化與市場對於永續商品的價值與需求不等同於歐美市場,但從提升商品價值讓本土市場增加永續商品需求,以及發展製造產業永續產能或者減碳技術以利出口,皆為台灣需邁向零碳產業的理由,在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2021全球消費者洞察》也指出,消費者如今在購買選擇上會更聚焦於ESG產品,願意為了在地生產、強調健康、及可回收或重複利用包裝之產品,而付出更多花費。
製造端提供永續或零碳等附加價值的商品或服務,而消費者也願意多付費購買永續價值時,將對朝向減碳目標的企業產生更多支持,企業更有可能在自身的製造流程,或共同朝向永續發展的供應鏈給予支持。但如果只單點從製造業進行製程上的減碳,短期內將會造成成本負擔,尤其對於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面對更沉重的減碳進入障礙,讓循環經濟與永續行動陷入與原有製程成本競價的僵局。
與EMF合作的全球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以及Circular Flanders提出循環經濟五種商業模式與設計前端導入的思維,理論上在循環經濟的產品發展策略,設計思考與系統思考會貫穿在產品生命週期中,處理循環經濟產品的通盤考量,也就是說,從產品誕生的一開始就導入設計,始能轉換線性經濟產品至循環經濟產品,並進而影響供應鏈關係,在哈佛商業評論《The Circularity Matrix》文中討論循環的商業模式分析時提出,已經將設計內化到製程的產業環境中,推進循環設計也會相對地快速。
▲ 圖8:埃森哲五大循環經濟商業模式《the SPIRAL轉不轉──循環設計展》
從循環設計到提高品牌價值
EMF在推動循環經濟早期就與全球最大的設計策略顧問公司IDEO合作循環設計指南,說明從終端產品的源頭設計開始做起的重要,甚至設計可同時提高品牌與產品價值,讓減碳產生的成本可以被價值創造買單,帶動企業發展商業創新。
2015的設計價值指數DVI顯示,以設計為核心的16家公開上市股票如Apple、IBM、Nike等,其10年收益率為S&P500平均指數的221%,麥肯錫公司運用MDI設計指數進行史上最大的設計能力評估與企業商業價值關聯度調查,也出現相似的結果,高MDI分數的企業與超級優異的商業表現呈現強正相關性,分數最高的數家企業也能夠在 5 年之內,比同業更快的速度,增加公司的營收和股東整體回報率(TRS),在2019台灣設計力報告亦指出從瑞士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力報告數據亦顯示,現階段台灣欲發展設計力驅動創具有潛力,從這些指數都顯示設計能創造商業價值與影響力,因此當企業若保有設計導入創新,在面對循環經濟與減碳行動等新興議題時,有機會展現有別其他企業的商業價值。
▲ 圖9:麥肯錫設計指數(MDI)。資料來源: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 TDRI重製
由於循環永續已是台灣產業迫在眉睫的挑戰,如何在發展自身面對產業循環的路徑,以及在即將發生的供應鏈重整的過程中,透過設計發展產業優勢,增加自身價值,將增加成本的危機轉為增加產品競爭優勢的機會,將是設計導入產業循環能夠提供的貢獻,包括推動製造產業鏈發生循環經濟:減量、再利用、使用循環的材質,都應從前端導入設計思維與重新設計產品開始,從思考產品的定位與商業策略,到循環設計方法與設計的導入,將是落實循環經濟產品與產業發生的關鍵,並且在推進循環的進程也將有機會同步達成創造產品的第二曲線、製程優化以及價值創造,進而達到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效益。
在下一篇系列文中,將介紹重要的循環設計概念思維與易於導入的循環設計工具,引導有意願導入設計的企業業者與設計師們開始循環設計的行動。
編輯|產業創新組
圖像編輯設計|Lake Lin、竹工凡木
參考文獻
台灣設計研究院偕同地球解方與日本團隊跨海合作,促成 CIRCULAR DESIGN WEEK 2024 亞洲巡迴首站落地台灣!
本場論壇邀請國際永續設計研究者與實踐者,研討亞洲觀點,走進台灣設計與循環場域,聚焦亞洲觀點及台灣案例。
台灣設計研究院於2024年9月20日舉辦「低碳包裝與永續設計論壇暨分享會」,活動現場共有超過百名、近60家,來自不同領域的產業代表,一同探討永續包裝的新解方。多位業界專家與會分享他們如何將永續理念導入設計思維,在產品研發、製程、包裝設計的各個環節中,運用可再生材料、減少碳排放等方法,推動循環經濟。
為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及推動永續發展,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簡稱設研院)於2024年7月31日共同舉辦「二手綠色循環場域現勘實訪」活動,深入探索台灣循環場域的現況。此次活動吸引了約20名來自空間設計、產品設計服務業者、二手循環服務提供者,以及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的邱俊雄專門委員與同仁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