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之際,改變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迫使全球許多產業即時應變、開始思考永續發展策略。「以人為本」、「擅長解決複雜問題」的設計方法將扮演關鍵角色,如何重新設計(Redesign)產品及服務流程、重新定位(Repurposing)城市與大眾的關係,值得探討。
台灣設計研究院研析國際趨勢及個案,將透過系列文章分享後疫情時代,「城市環境」、「公衛醫療」、「觀光餐飲」三大領域如何運用設計突破現況,提供國內企業、設計師、公部門重新思考如何運用設計提供新價值、重新配置資源、發展新市場行為下的創新商業模式。
編輯|研究發展處 蘇柔螢、張耕慈、佘佳慧
疫情當下,快速部屬公衛醫療資源,是公、私領域需攜手面對的難題。Covid-19暴露了公衛醫療系統、供應鏈和社會結構中的深層脆弱性,推動各地政府、公司和社區聯手共同參與改變。在全球確診人數已破2,000萬的今日(109.8.13),美、俄、巴西、印、日、澳、德等國家均有第二、第三波感染人數激增的情況,可見在疫情趨緩時,建立能保持民眾防疫行為的配套措施,實為各國面臨的最大挑戰。當世界在等待Covid-19疫苗或有效治療方法時,醫療空間靈活的設計、線上線下服務整合、無人自動化機器人開發等創新潛力,將有助於因應危機。全球已有許多運用設計協助防疫的創新案例,現在就來看看國際和臺灣各有哪些設計提案及措施吧!
一、敏捷部署:資訊設計有效扮演政府與大眾溝通工具
災難來臨時若沒有及時且足夠的溝通,可能衍伸出民生物資或醫療物資的搶購、囤積等行動,產生資源分配及短缺問題。事實上,各國政府皆有針對重大災害制定災害防救體系,如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107年編修的「生物病原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從事前整備、事中應變、事後復原及重建都有相關行動依據。然而,整體性的資源規劃具有高度專業性,民眾不一定能從頭了解相關法令和醫療相關資訊,進而配合中央指揮。所以,透過良好的資訊設計對民眾進行到位的溝通,能在疫情爆發當下迅速建立新規則,快速同步訊息並確保緊急措施落地,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
因Covid-19之故,民眾緊盯疾管署發布的快訊,衛福部防疫通知在網友建議下修正設計,改造原本數字與中文大量夾雜的排版,凸顯最新資訊和關鍵數據後,民眾便能一目瞭然地掌握疫情變化。而在英國,有超過30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未使用網路,由於長者健康風險較高,為達到有效而全面的溝通,英國政府郵寄防疫教戰手冊至全國3,000萬家戶,並為防疫教戰手冊配上清晰圖文,給予民眾明確的生活指引。此外,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邀請平面設計師透過圖形及資訊設計,讓不同語言、文化、社區都能及時共享公共衛生資訊,顯示簡單而有效的資訊設計是有效預防疫情擴散的首要關鍵,長期在公共衛生資訊傳播中可發揮重要功能。
▲ 台灣與英國以最適當的方式呈現並傳遞資訊給民眾。
資料來源:左圖衛生福利部(2020)、右圖倫敦男子日常(2020)
美國建築師麥可.墨菲指出,若能有目的地進行空間設計,可有效協助預防、控制和治療Covid-19等傳染疾病。在疫情趨緩的時刻,各國均試圖恢復部分生活機能,為確保安全過渡到Covid-19之後,全球建築師、設計師和公共衛生專家等陸續合作進行醫療空間設計或制定設計準則,這些設計可協助病人或民眾於長時間身處的環境中保持衛生安全。
例如Southampton的非營利組織、政府與設計師和建築師共同協力,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建置一家快閃診所(Pop-up clinic);澳洲新南威爾士州衛生部(NSW Health)更制定設計指南《Guideline for COVID-19 screening clinics》,以快速設計出得來速(Drive-through)、彈性高靈活(Pop-up)及巡迴車(Mobile vans)等不同形式篩檢診所。
同時,國內九典建築師事務所以「保護醫護」為設計概念,兼顧防疫思維、醫療品質與循環設計,聯合成大和跨領域企業團隊,建構了可在5天內快速搭建、擴充性高且低成本的負壓隔離病房 QurE,為未來做好準備。而善用循環設計的小智研發,和輔大醫院、經濟部合作,推出可在24小時內依需求靈活組裝出一般病房、加護和隔離使用的「MAC模組化病房」 (Modular Adaptable Convertible,可轉換模組)。除了採用環保材質、可快速組裝拆卸及方便運輸外,更運用燈光和吸音材質營造減壓環境,支持病患及醫護的心理健康。
▲ QurE臨時緊急隔離病房與MAC模組化病房。
資料來源:左圖臺南市政府(2020)、右圖台灣設計研究院(2020)
除了醫療場域再設計之外,其他公共場所未來設計規範更需思考安全衛生條件。英國建築團隊CLTH設想新的教室設計(Pop-up Schools),為因應今(2020)年6月英國學校逐步解封,使學生和教職員工間保持必要的社會距離,此設計考量戶外臨時學習的可能性,運用大型可再生材質、便攜式作為帳篷屋頂設計,構建向心型的座位規劃教室空間,並鼓勵與在地社區安全共融。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同樣在6月解封前夕發佈安全學校設計策略指南,協助降低Covid-19在學校大流行的風險。整體而言,未來的公衛醫療及公共空間將圍繞靈活性進行重新設計,如一般病房能否緊急轉變成隔離室病房?學校、停車場、會展中心如何改造以因應緊急危機?皆是未來設計能協助各單位面臨挑戰的機會。
▲ 透過環境設計及動線改變民眾行為,並保持共融與調整彈性的空間。
資料來源:Curl la Tourelle Head Architecture (2020)
三、創新崛起:疫情加速遠距醫療、到宅服務新模式
在疫情推波助瀾下,全球無人宅配車、醫用防疫機器人等自動化設計應用快速推展。社區照護方面,甫於2020年2月正式上路的Nuro第二代R2自駕車,讓人們可以安全的待在家購買食品、藥品與生活必需品;在醫院內部,丹麥UVD Robots 消毒機器人使用UV-C燈進行消毒,協助防止Covid-19病毒、細菌等在環境中傳播。避免透過人力進行服務和清潔衍伸出的感染風險。
▲ 運用無人貨運車和消毒機器人,降低人與人接觸感染之風險。
資料來源:左圖nuro(2020)、右圖Blue Ocean Robotics(2016)
同時,因醫療資源有限,遠距醫療(Telemedicine)亦迎來最佳時代。美國知名設計顧問公司Frog Design推出遠程醫療Toolbox,幫助醫生在Covid-19期間過渡到遠距醫療,線上平台提供簡單指南和實用工具,以加速醫療一線人員採用遠距醫療。推出VR、AR遠程醫療的美國健康服務公司 XRHealth,提供VR頭戴式裝置給以色列的Sheba醫療中心,讓醫生能夠遠端和Covid-19病人互動並進行診斷。遠距醫療是否順利運作,實為醫病雙方互動的成果;其服務流程及介面設計不只需考量醫療人員完成任務的效率,更需做到友善全齡、輕鬆上手的友善設計;當未來人們若需在家自行檢測或執行部分治療,使醫生可掌握生命徵象資料進而調整療程,如何降低操作錯誤風險,即為遠距醫療的重要課題。
▲ 使用者友善(user-friendly)的介面設計,能協助不同族群運用遠距醫療。
資料來源: 左圖Frog Design(2020)、右圖XRHealth(2020)
疫情已改變我們設計建造未來公衛醫療空間的方式及提供醫療服務的形式。面臨此次全球性的健康危機,願意擁抱改變、抓住機會才能順利度過。即便臺灣疫情未有失控狀況,但除了守成之外,臺灣能結合最擅長的醫療、資通訊與設計,發展出適合短期應變、中期維持、長期創新的系統模組輸出國際,對擦亮臺灣醫療國家品牌必有幫助。
參考文獻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合作推動氣象服務創新,今(26日)由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程家平署長與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以設計導入氣象服務創新,強化服務溝通力,進行合作交流。
我們相信設計是帶動台灣整體發展的關鍵策略,自成立以來,TDRI 不斷致力於連結產、官、學界及不同領域,推動跨域合作共創,帶來更多創新突破與改變的可能。在設計改變台灣的路上,我們誠摯歡迎你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