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RI
  • 關於TDRI
  • 最新消息
  • 趨勢觀察
  • 場域服務
  • 公告
  • 加入TDRI
  • 追蹤TDRI
  • 繁體中文
  • English
繁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TDRI
  • 關於TDRI
    • 互動式簡介
    • 功能任務
    • 組織架構
    • 經營團隊
    • 誠信經營
    • TDRI年報
    • 出版刊物
    • 全球夥伴
    • 媒體報導
  • 最新消息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趨勢觀察
    • 人物觀點
    • 趨勢分析
    • 焦點報導
  • 場域服務
    • — 參觀購票 —
    • 營運場域|台灣設計館
    • 營運場域|不只是圖書館
    • 營運場域|設計點
    • 場租服務|創意劇場
    • 場租服務|TDRI 會議室
    • 實境導覽|1F 場域
    • 實境導覽|2F 辦公室
  • 公告
    • 綜合公告
    • 採購案公告
    • 輔導資源
    • 財務資訊
    • 設計名錄
    • IDDI補助
    • COC跨域平台
  • 加入TDRI
    • 人才招募
    • 2023年暑假實習生招募中 ʜᴏᴛ!
    • TDRI 設計志工隊
    • TDRI 場域會員服務
  • 追蹤TDRI
    • TDRI @ Facebook
    • TDRI @ Instagram
    • TDRI @ YouTube
    • TDRI @ LinkedIn
    • TDRI @ Medium
趨勢觀察 / 人物觀點

為什麼「未定義」?專訪2019新一代設計展策展人劉冠宏

2019-03-25

分享:

  • Facebook
  • LinkedIn
  • Twitter
  • Pinterest
為什麼「未定義」?專訪2019新一代設計展策展人劉冠宏

每一年的「新一代設計展」,是台灣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展現創意能量的重要平台。今年,新一代設計展首度有了「策展人」的角色,這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未定義:一次擾動「慣性」的策展實驗

正邁向第38個年頭的「新一代設計展」,繼前幾年在制度上逐步積攢的變革能量,包括導入產學合作、改以設計類別劃分展區等精進作法,這個歷史悠久、以設計系學生為要角的主題聯展,此刻又再度站上改變的前緣。

這是新一代設計展首度有了「策展人」。為一個展覽「策展」,表面上看似不足為奇,也似乎理所應當,然而若仔細爬梳脈絡,過往的新一代設計展,更像是一個純粹的平台,單純集結著所有相關的人事物。「但展覽必須有論述,才能確立目標和方向,提供思考與批判的空間。」擔任這次策展人的無有建築主理人劉冠宏,在談及策展理念時,首先給出了這樣的前提。

「新一代設計展,是台灣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事件。」劉冠宏認為需要跳脫一般認知,它不只關乎學校、學生,或只是媒合就業或參與獎項的場合,而是需要更宏觀地來看,在這裡發生的,實質上是設計教育、產業乃至國家政策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需要長期累積觀察與論述,進而作為尋找與發展台灣未來設計方向的重要工具。

▲ 2018新一代設計展現場一景。

在歷史的軸線上,2019年的新一代設計展,會是一個轉折點。「論述需經長時間的辯證,策展也要長期規劃。接下來如果要以2020-202x年的新一代設計展,作為未來探索設計產業方向和政策的思考實踐原型,那麼在今年這個時間點上,我要先提出的,是一個『不是』的概念。」將這次策展視為對於原有、慣性思維方式的擾動,劉冠宏開始快速拋擲著各種「不是」的想法。

「我們對新一代設計展的看法,不應該是這樣;我們對新一代設計師或學生的看法、社會對學生的期待、學生對社會的期待,或者學校跟學生之間的關係……,也不應該是這樣。」劉冠宏明快地總結這些充滿挑戰性的質疑:「但是,是什麼?還不確定,需要研究,也要長時間的辯證和討論。」接著更加堅定地說,「但我們知道,絕對不是現有的樣子。」

企圖鬆動所有關於新一代設計展的既有認知,「未定義」是劉冠宏為今年定下的主題。以曖昧不明、充滿變數與可能性的「未定義」,一個仍待進一步探索的狀態,象徵今年作為重啟思考的關鍵節點,如同身處「革命前夕」,正準備翻轉當下的定義。

當所學≠職業?求解不等式

將前述「未定義」的反動落實於具體,在今年新一代設計展,一個明確可見的改變將發生在展場正中央。劉冠宏邀請參加新一代產學合作計畫的各校學生加入前期策展,從大家挖掘的29位職人中邀請7位,將他們平日的工作場景,在新一代設計展的現場完整重現。

這7位職人是誰?他們都是設計科班出身,是曾經也在這裡參展過的「新一代們」,年齡約在30歲上下。而最重要的共同特質是,這些「學長姊們」現在從事的職業或工作,都是領域中的佼佼者,卻與當年在學校時所學的,並不相關。

他們有的是建築系畢業,現在是「植物裝置藝術家」,或成為「微模型紙藝設計師」,為逝者製作各式紙紮品,精巧細膩如藝術;他們有的是媒體傳達設計系畢業,卻以「素食甜點師」的身份開創出與眾不同的職涯;有的是商業設計系畢業,後來卻轉向成為「劇場服裝設計師,抓穩人生的重心;或有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卻成為「漢方花草女巫」,令人完全意想不到。

▲ 今年新一代設計展7位職人之一:李霽,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現為植物裝置藝術家。

這樣「所學」與「職業」的不等式,「到底是不務正業、不學以致用的糟糕狀態?還是所謂舉一反三的良好延伸?」藉由這些反差形成的衝突性,劉冠宏期待進一步引發的,是更多思考的開始。像是一個實質上的問題:每年,台灣設計相關科系的畢業生人數有一萬多人;後來,這些畢業生都去了哪裡?

「我們不批判也不做定論,而是將他們集結在一起,更明顯地被看到。當大家看到這7位非常優秀的年輕人,就會不禁開始思考,他們是如何變成這麼優秀的職人?是因為現有的教育給了、或沒給他們什麼?過去我們看待這件事情的方式是對的嗎?」劉冠宏繼續提問著。

這些問題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每一個問號的產生,都將開啟很多思考的面向,也許是對於教育、產業的針砭,甚至是對「職人」的認知。「例如,所謂的『職人』是怎麼來的?專注於某件小事,或在日常中全力以赴的年輕人,不也是職人嗎?當社會覺得年輕人只要小確幸時,那會不會其實是他的職人態度?」

因此,在今年新一代設計展現場,這7位職人的工作場域將原貌重現,甚至請他們在現場工作,讓大家一起來看到、感受到他們工作的細節。沒有任何外加的詮釋與修飾,只有原汁原味的呈現,劉冠宏嘗試藉此保留思考的空間,引起更多解讀,同時也期待這些迴響,能成為未來論述的養分。

▲ 今年新一代設計展7位職人之一:戴邱旻,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現為漢方花草女巫。職人系列照片將陸續釋出。

如果這是一場大型的視力測驗

當今年策展的意圖在於對現狀的敲擊,日前釋出的主視覺設計,無疑就是一封先發的挑戰書。主視覺由開口方向各異的灰色「u」與「n」,在白底上鋪排出動態般的軌跡,形成似動非動的趣味性,也令人聯想到「視力檢查表」。

但它們並非隨意擷取的設計元素,而是取自主題「未定義」英文的首兩個字母。負責這次主視覺設計的無有創意設計部總監張智舜說明,在進行發想時,他們嘗試解構這次的主題概念,發現「u」代表著「未定義」(undefined),「n」則正可代表「設計新銳」(new generation)。

▲ 今年新一代設計展主視覺,以u/n方向性變化的視力測驗來呼應主題。

而「u」與「n」也正好形似,互為上下左右顛倒,可以玩出許多不同角度的排列變化,甚至難分彼此;他們也期望藉由從「u」到「n」的相互轉變過程,試圖傳達出即使只有些微角度的轉動,也能扭轉觀看的視野,象徵檢視事物應有多元的角度。

運用小分子構成大畫面,以及字體方向性的排列作為表現手法,乍看或許會令人想到去年主視覺。張智舜說明,這個雷同其實是刻意為之,如同2019年新一代設計展,正處於一個承先啟後的位置,他們將新的概念導入,與先前相似的手法相互呼應,以有些熟悉卻又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期望從視覺上率先引發關注。

▲ 2018新一代設計展主視覺。

「更重要的是,這個主視覺,其實只是整套視覺系統的第一步,是一個引子、一個開端。重點會在後續的七位職人照片。」張智舜也補充,後續釋出的「視覺」,是7位職人的一系列照片,呈現了他們的工作情境,並僅簡單加上畢業的科系、學級與現職等資訊,引發人們對於其成功與背後所學之間關係的好奇心,進而開始思考設計教育以及設計產業之間的關係。

繼主視覺之後,「我覺得這會對更多以傳統邏輯看『新一代』的人們,產生更大的衝擊。為什麼一個設計展的視覺,選擇以攝影來表現?為什麼照片中的不是當屆學生,而是已經畢業的學長姊?」張智舜認為,當這些對於「不尋常」的疑問浮現,「大家才會意識到,今年有策展主題,有了這麼大的改變。」

從主題概念到主視覺的呼應,劉冠宏將今年新一代設計展,比擬為一場大型的「視力測驗」。要測驗的是我們對於新一代設計新鮮人的理解,是否太過狹隘?我們又是否經常戴著有色眼鏡在看年輕人?還是其實「近視」或「偏視」了,因而影響看事情的視野?這些提問聽來或許有些尖銳,但不論從主題、視覺設計到展場規劃,「未定義」的精神貫穿其中,劉冠宏說,「讓大家開始發問,才是我們這次策展最重要的目的。」

策展人介紹

策展人介紹

劉冠宏(HOM),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曾任紐約貝氏(貝聿銘)建築事務所建築師,現為無有建築主理人。曾為2018台北展博會「水墨現場」、2017台東工藝設計展「台東的100種藍」、2016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之間山水」等執行展覽與空間規劃,策展經歷豐富。

設計成果亦屢獲國內外獎項肯定,如近年以「山坡之家」陸續斬獲2018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2018台灣室內設計TID大獎金獎;「空間不可思議-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獲2017新加坡SIDS設計大獎金獎、2017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行冊Walking Book」獲2017中國建築裝飾設計獎、2016台灣老屋新生大獎等。

分享:

  • Facebook
  • LinkedIn
  • Twitter
  • Pinterest

台灣新銳設計師彭冠傑個展 「Intuition直覺」臺東設計中心登場
「動.未來 IMAGINE THAT!」創新展 探索設計與創新的跨界實踐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Slider

搜尋本站

  • 關於設研院
  • 全球夥伴
  • TDRI 會員服務
  • 營運場域實境導覽
  • 辦公室實境導覽
選單
  • 關於設研院
  • 全球夥伴
  • TDRI 會員服務
  • 營運場域實境導覽
  • 辦公室實境導覽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焦點報導
  • 趨勢分析
  • 人物觀點
選單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焦點報導
  • 趨勢分析
  • 人物觀點
  • 關於設研院
  • 全球夥伴
  • TDRI 會員服務
  • 營運場域實境導覽
  • 辦公室實境導覽
選單
  • 關於設研院
  • 全球夥伴
  • TDRI 會員服務
  • 營運場域實境導覽
  • 辦公室實境導覽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焦點報導
  • 趨勢分析
  • 人物觀點
選單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焦點報導
  • 趨勢分析
  • 人物觀點
Copyright ©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 Juliet by LyraThe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