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設計|惜物創生永續工作坊
▲ 惜物創生永續工作坊
為加速產業邁向淨零目標,並提升產品設計與二手產品再造的永續循環,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委託台灣設計研究院(簡稱設研院) 於 2025 年 11 月 13 日於循環再設計中心,成功舉辦「惜物創生永續工作坊」。本次活動透過 3場次主題 DIY 實作,吸引了來自設計、教育、學界,及一般民眾等近 60 人次熱情參與。透過工作坊實作體驗自主維修落實、模組化設計、及二手或廢棄物再利用…等,以將產品或材料的使用週期最大化。
從「維修」到「廢物再利用」:落實永續實作精神
工作坊不僅呼應環境部大力推動的資源循環與永續政策,更借鏡設研院倡議的「循環設計指引」,積極鼓勵社會大眾從產品丟棄轉至物件保養、維修,與設計改造再利用。工作營內容有『電子電器產品檢查維修、雨傘日常用品的維修組裝體驗』,將知識與實務緊密結合,獲得參與學員的熱情迴響。
1.小家電維修工作坊|延長線 & 電鍋保養拆解
首場邀請到大水溝二手屋共同創辦人蕭世廷,分享「小家電維修」的寶貴實務經驗。講師詳細講解電鍋的結構判斷、基礎拆解與保養步驟、及常見故障原因判讀。學員們在現場示範下,實際操作維修技巧,深刻體認到「維修」的重要性與價值。此環節特別鼓勵學員攜帶自家電鍋與延長線進行現場檢測,從動手拆修開始,避免「小問題即丟棄」的習慣,有效延長家電的使用壽命。
▲ 大水溝二手屋共同創辦人蕭世廷分享電器維修基本知識
2.模組化 DIY 組裝傘|打造永續23吋直傘
第二場聚焦於日常用品每個人都會使用到的永續雨傘體驗。由台灣MIT傘具品牌『大振豐洋傘』資深同仁林珈卉及張珮瑄帶領學員說明模組化雨傘的設計。課程中除了分享大振豐洋傘的永續設計案例,更透過實際的「DIY 組裝傘實作」,引導民眾利用傘骨、中棒、傘布等基本零件,組裝出一把 23 吋直傘。讓學員理解,看起來簡單的雨傘但實際上卻需要許多零組件整合、手工製作,與不簡單的製造過程。此實作讓學員親身體驗模組化設計 – 如何讓雨傘不丟棄,而是只需透過部分零部件更換,即可延續其使用壽命。開啟學員對未來產品設計的思維創新。
▲ 學員與小朋友共同組裝23吋雨傘
3. Light it Up|廢棄家電升級再造:再生檯燈創作
壓軸場則展現了廢棄物透過設計導入的價值轉化。課程邀請恆隆行 restyle2050 副經理陳柏達與單挑概念設計師白睿騰,分享永續設計案例。學員們將報廢的吸塵器進行解構,提取可用零件,透過創意設計與指導,親手將其轉化為兼具功能性與美學的「再生檯燈」。這項創作成功體現了設計力量如何將原本的「廢棄物」轉化為具使用價值的「創生品」,為循環經濟提供了具體而動人的示範。
▲ 將報廢吸塵器解構打造創意檯燈
本次活動成功匯聚了設計界、產業人士及社會大眾的永續共識與實作能量,充分展現「循環設計」。根據會後統計,參與學員對於本次工作坊的整體滿意度高(96%),所有參與者更留下聯繫資訊,熱切表達未來參與相關永續活動的期盼,顯見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設計理念的啟發性獲得學員們的高度肯定。 台灣設計研究院未來將持續與資源循環署及各地永續夥伴深化合作,透過更多標竿案例、體驗工作坊,鼓勵企業導入循環設計、綠色生產、回收再利用,減少丟棄浪費等,邀請夥伴共創使台灣成為一個具循環韌性且永續的國家。
【惜物創生永續工作坊】
指導|環境部資源循環署
執行|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