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遇見設計:彰化車站與扇形車庫的雙場域新風貌

坐落於山海線交會之地的彰化車站,每日來往超過兩萬人次,車站的一隅,連接著全臺唯一仍在運作的扇形車庫。熙來攘往的人流與多線並行的軌道,交織出彰化獨特的風景——配合2025年台灣設計展在彰化,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推動「彰化車站微改造」及國定古蹟扇形車庫的「工業地景再現」,串連古蹟建物與當代設計的新篇章。
彰化車站微改造,以光與色彩串聯的旅人路徑
車站微改造透過重新規劃空間中的照明與色彩,並以一致的設計語彙整合各個服務窗口,讓指標系統和服務節點的辨識度提升──進到車站,指標燈帶串聯起車站的主要服務空間,使旅客在交通場站快速的節奏中獲得明確的導引。
車站內原有許多長年堆疊的物品與張貼物,導致視覺略顯凌亂,透過此次改造釐清各項物件的必要性、整合散置的設施設備、梳理必要資訊、制定整體空間色彩規劃,將視覺焦點歸還給導引資訊,使旅運空間回歸服務本質,讓旅客在行走間感受到車站整潔有序的新風貌。
▲ 改造重點一:before|大廳間接照明效果不佳,動線指標不明確,整體空間暗沉
▲ 改造重點一:after|動線資訊整合簡潔明確,新設指標燈帶將大廳煥然一新
▲ 改造重點二:before|售票空間照明不足,缺乏無障礙櫃檯,視覺凌亂
▲ 改造重點二:after|售票與後場空間區隔,優化服務分區及動線
▲ 改造重點三:before|第一月台各設備散置,牆面色彩使交通服務場域凌亂
▲ 改造重點三:after|將設備整合服務集中,提升服務品質
▲ 改造重點四:before|天橋管線外露凌亂,牆面畫作與斑駁水泥使印象老舊
▲ 改造重點四:after|整合管線及間接照明,與車站環境融合
走入當代的記憶元素
臺鐵便當門市亦為本次改造重點之一,新門市牆面以呼應「光華號」列車的金屬浪板,在外觀上賦予新氣象時仍結合能勾起旅客記憶的要素。相同的理念也使用在傢俱上,金屬的質感融入天花、燈具、充電桌等日常細節之中,並以簡潔現代的設計手法,重新詮釋經典的臺鐵枕木座椅,翻轉老舊的形象,卻又能彰顯歲月的紋理。
▲ 改造重點五:before|大廳商業區便當門市、便利商店、旅遊服務中心與設備零散,空間效益不佳
▲ 改造重點五:after|運用燈帶提升商業區自明性,使空間明亮開闊
臺鐵指標系統升級 彰化車站率先示範導入
彰化車站此次不僅成為台灣設計展的設計響應場域,更是「臺鐵指標系統設計優化案」首個落地的示範車站。設研院與指標團隊針對臺鐵各類車站的指標系統進行深入調研,規劃出一套延續旅客既有認知、直覺易懂的尋路系統,同時補足過去缺乏的標示類型。以彰化車站為例,調研發現中部地區車站普遍缺乏清晰的山線、海線及成追線路網;車站內的電梯與樓梯也容易被忽略。為改善旅客體驗,團隊將台鐵指標系統做總體的升級,並邀請不同使用者進行驗證;未來將持續滾動式精進,提供更完善的導引服務。




▲ 改造重點六:after|透過梳理優化指標系統,並成為臺鐵指標系統設計優化之首示範站
以材料襯托呼吸中的古蹟,扇形車庫上的工業地景再現
彰化擁有全臺僅存的扇形車庫,自1922年啟用至今,一直扮演著列車維修與調度的重要角色。在 2022 年的百年之際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是罕見仍在運作的活古蹟。本次改造遵循《文化資產保護法》不改動外貌、不鎖固物件及古蹟不被遮擋的原則,透過整理環境色彩,移除非必要的張貼物與臨時構造,重現古蹟風貌;在參觀動線上,以耐候鋼為主要材料重塑大門、入口須知、賣店、出口等重要節點,統整空間氛圍,賦予整體環境清晰的主題,沿途點綴的綠植則以柔和的姿態緩緩隨時間生長,為工業場域增添一層自然的呼吸。
▲ 改造重點七:before|國定古蹟缺乏大門入口意象
▲ 改造重點七:after|運用耐候鋼材料融合地景,塑造扇形車庫整體門面
▲ 改造重點八:before|樹型老舊,參觀動線引導標示不明確
▲ 改造重點八:after|重塑入口迎賓景觀,整合公告使古蹟風貌清晰
▲ 改造重點九:before|賣店立面、植栽景觀與古蹟風貌不符
▲ 改造重點九:after|重新規劃三角景觀區,運用自然植栽讓古蹟多了一層呼吸
▲ 改造重點十:before|標線及園區出口雜亂不明確
▲ 改造重點十:after|重塑出口意象,運用材料及植栽將出口意象清新表現
鐵道工作現場,亦是歷史的展場
今日依然轉動著的轉車台是國內外觀光客來到扇形車庫的必訪焦點,除此之外,車庫的煙囪、立地的各式標語所構成的工作環境也是被動態保存的一環,因此在導入新物件與指標時,新舊之間的可辨別性格外重要。改造中使用耐候鋼與相近色系作為主體,重新設計參觀動線上的指標系統,讓低調的色彩與既存於現場的紅色標語、橘色警戒線形成對比,避免干擾視覺,也襯托出現場未經粉飾的臨場感,讓訪客在移動之間,感知時間的層次。
此外,本次微改造也在停留節點增設了解說資訊,讓參觀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訪客不僅透過視覺與感官感受現場,更在停留、閱讀與思考之間,逐步加深對場所的理解。
▲ 改造重點十一:before| 過多不必要的張貼物及裝置物使休憩區混雜
▲ 改造重點十一:after| 將過多張貼物去除,融合地景讓休憩區更加優雅
二水車站即將煥新登場 集集線觀光門戶再現風華
同樣位於彰化的台鐵二水車站,坐落於縱貫線與集集線的交會點,擁有超過百年歷史,不僅是通往集集、日月潭、溪頭及南投「內山」的重要門戶,也承載著地方交通與觀光的記憶。台灣設計研究院與台鐵於城市美學計畫中共同推動的「集集線指標系統建置及二水車站改善工程」也即將完工。屆時二水車站將成為全台首座以觀光支線為品牌定位的改造示範站,讓百年車站以全新姿態迎接旅人,再次成為彰化與中部觀光的重要節點。
▲ 113年城市美學|台鐵集集線二水車站設計模擬圖
指導:交通部
主辦: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統籌:絮絮空間感知︱時絮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設計:瓦豆製作有限公司
彰化車站指標設計研究/規劃:台灣設計研究院、Path & Landforms
扇形車庫視覺及指標設計:Groundfic
工程:良侑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丰宇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