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思考未來:情境生成工具如何引領共創與學習革新

 

撰文|設計研發組 黃璽哲、林雁淳

 

 

語言、系統與跨域:AI 時代設計師的核心價值

 

面對 AI 加速滲透設計工作的今天,設計師的角色與能力正在重組。語言已成為設計的操作介面,生成式 AI 不再只是工具,更像是一位擅長彙整資料的中立合作者。設計師不再單憑直覺與美感解題,而是需要具備與 AI 有效對話的能力、流程拆解的邏輯,以及系統性思維架構。未來的設計師將以語言主導 AI,保有決策主導權,並整合文化、社會與技術知識,成為真正的跨域實踐者。

 

人 × 機 × 場域:設計教育的再思考

 

當生成式 AI 改變創意產製流程,設計教育也面臨挑戰:設計師該如何與 AI 協作?什麼是人類不可被取代的能力?本次AI數位工具應用工作坊由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所長楊佳翰教授與TDRI設計研發組團隊共同策劃的實作型課程,聚焦於未來議題、使用者需求與 AI 工具整合應用。課程以模擬未來社會情境為背景,結合場域實察與系統化工具操作,強調跨域合作、情境構築與原型實踐。它不預設單一答案,而是透過反覆練習與討論,讓學員在真實脈絡中體驗人機協作的可能性。

 

創造對話,而不只是創意

 

本次工作坊以未來學的情境思維為起點,帶領學員圍繞「未來校園」、「未來社區」與「未來樂齡園區」三大主題,從使用者的視角出發,建構情境、辨識需求,進而發展回應未來挑戰的設計構想。設計不只是創意產出,更是一次次針對真實議題的對話過程,讓創意具備時間與社會的定位。

 

 

工具是協作者,不是替代者

 

當團隊走入台南孔廟文化園區,面對2030年高齡社會的情境挑戰,AI 工具不僅是資料整理的輔助工具,更成為與設計者並肩作業的協作者。它即時回應田野觀察、轉譯訪談片段,將場域素材轉化為情境構想,協助團隊將模糊的場感轉化為具體設計語言。


「AI 創新情境生成工具」正是在這樣的場域互動中發揮作用。它結合模組化設計與 AI 協作,涵蓋:

 

● 描繪人物:幫助團隊以結構化方式理解未來使用者,搭配圖像刺激擴散想像;

● 探索趨勢:擷取案例中的語意關鍵,建立可延伸的設計知識脈絡;

● 發想情境:運用 POEMS 框架,串聯人物、物件、環境與價值觀;

● 生成情景:透過 AI 敘事與視覺轉換,將想法具體化並促進跨組溝通。

 

這套工具展現 AI 不只是設計流程的加速器,更是一種能與場域對話、與人共構的設計夥伴。在孔廟的文化背景與高齡議題交織之下,AI 工具讓團隊得以更快地聚焦問題本質,也在多變資訊中維持設計的邏輯脈絡與創造力。

 

 

 

工具作為反思引擎:設計者內在系統的對照鏡

 

AI 協作不僅是一個工具,它促成了設計過程的問題覺察。透過操作過程靈感的碰撞與生成的不確定性,學員意識到哪些問題無法被工具自動處理,哪些邏輯需靠人來判斷與詮釋,進而形成對工具「可以做什麼」與「未能做到什麼」的理解。在課程尾聲的反思中,學員普遍提到:

 

● 工具雖能協助快速視覺化與情境鋪陳,卻無法取代場域細節的感知與判讀;

● 真正的創意仍需依賴人對關係、脈絡與價值的深度詮釋;

● 工具的潛力不僅在於生產,更在於激發對設計任務本質的反思與重構。

 

這些觀察也反映在對未來工具功能的想像之中,例如:更開放的使用者編輯權限、更能理解在地語境的推薦能力、或能進一步連結設計流程中多模態資料的處理模組等。

 

 

 

設計價值的演化:與工具共構思維框架

 

在實作的過程中,學員們將AI創新情境工具視為設計素養的一部分,不只是「用什麼」,更關乎「怎麼用」、「為何用」與「用後如何判斷」。在 AI 驅動社會中,設計師所扮演的角色已從創意產出者,轉向系統構築者與知識整合者。工具不是目的,而是鏡子、引擎與共創夥伴。在不久的將來,設計的價值將體現在使用者如何透過工具拓展觀點、調整步驟、重新提問,最終讓設計回到人的位置,並通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