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展以公開徵求各縣市政府共同主辦之方式,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規劃主題性與特色化之展覽內容,運用精緻具創意之展出手法,呈現台灣設計產業傑出創意設計能量,在地方文化、生活及公共建設與服務等領域應用之表現。
展覽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與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本次展覽中,觀眾將透過原作與複製品,認識捷克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並深入理解其背後的設計背景、歷史與意涵。
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受交通部航港局委託執行「藍色公路品牌輔導及認證機制案」,導入「TAIWAN Hi」海運品牌識別形象於海運服務環境,協助海運經營管理單位建立專業形象並提升信賴感。
2025臺灣文博會今(11)日閉幕,松山文創園區的文化策展及南港展覽館品牌商展兩大展區,在展期最後一天仍持續排隊人潮,總計參觀人次達65萬人次,商展總交易金額13.5億元,相較去年12億元,成長率達12.5%,觀展的專業人士及買家逾2.8萬人次,創下「使用坪數、參與家數、使用攤位、國際參展」新高紀錄。
協助設計服務業開發市場,鼓勵設計服務業者成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登錄之設計服務單位。受理申請中!
本屆品牌商展聚焦「IP授權」、「文創品牌」與「異業合作」3大主軸,展覽規模創歷年新高、國際買家與參與國數亦刷新紀錄,集結來自10國與地區、426家廠商、逾650家品牌與IP內容,共932個攤位;國際展商參展數也較去年成長2倍,逾60位國際買家來臺,預計舉辦超過360場媒合洽商。
設計如何從一張地膜開始,讓循環材料真正改變台灣的土地?為解決農業廢棄物與現今塑膠農具造成的汙染問題,褚仰展返鄉創辦「均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均苑),並攜手「鐿昇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鐿昇)提出植物纖維地膜與水果套袋的循環解方,獲得 2025 iF 設計獎肯定,成為近年永續設計中備受矚目的案例之一。
面對 AI 加速滲透設計工作的今天,設計師的角色與能力正在重組。本次工作坊以未來學的情境思維為起點,帶領學員圍繞「未來校園」、「未來社區」與「未來樂齡園區」三大主題,從使用者的視角出發,建構情境、辨識需求,進而發展回應未來挑戰的設計構想。設計不只是創意產出,更是一次次針對真實議題的對話過程,讓創意具備時間與社會的定位。
設研院推動微移動議題已邁入第三年,設研院攜手微移動產研聯盟成員於6月18日,透過「微移動產業創新趨勢應用研討會-期中產研交流」持續佈局微移動的韌性發展、產業應用及環境適應。今年聚焦「高齡服務建構」與「觀光加值應用」兩大應用情境,分別整合應用研究與設計開發的設計資源,並積極與產研聯盟成員進行跨域協作,尋求適合地方與特性的應用創新的機會。
隨著全球環境危機日益加劇,循環經濟正成為未來經濟模式的重要方向,循環設計的角色顯得尤為關鍵。綠盒循環設計Leafer是一間協助企業進行循環經濟轉型的設計公司,其開發的循環設計工具 「C-BAT」,更奪得2025年iF 設計獎。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探索綠盒如何為臺灣的循環經濟注入更多可能性!
本文以《2024年台灣設計力報告》為基礎,摘要其研究成果與分析洞見,並以「設計生態系統」為核心架構,全面檢視台灣設計產業的供需動態與結構性挑戰,進而提出具系統性與前瞻性的設計行動指引。
2025年隨著台灣設計展落腳彰化,由台灣設計研究院與成大昶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樂土)共同研發的C-STONE大理石循環塗料也朝彰化邁出嶄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