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找台灣文化,看見室內設計與科技應用的交會──專訪林彥穎

採訪對象/林彥穎(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 理事長)
撰文/吳承遠
當 AI 技術如潮水般湧入各個產業,室內設計會是被取代的對象,還是帶領轉型的角色?我們邀請到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創辦人林彥穎,從他多年的空間實踐與文化思考,談談室內設計在台灣當下的面貌—介於創意與規劃之間,既是生活的容器,也是歷史與科技的交會點。
建築不是目的,是生活的容器
「我們不只是蓋房子的人。」林彥穎這麼說。
對他而言,一棟建築物的價值,不只在設計得多漂亮,而是它是否能再次成為被使用、被記憶的地方。從花蓮老屋的檜木香,到鐵道博物館重啟的磚瓦聲,都是建築裡藏著的歷史痕跡。「這些老建築,是我們集體生活的見證。只要還有人在裡面生活,它就還有生命。」
我們是誰,設計就會是什麼樣子
有次在東京大學的講座上,一位學生問安藤忠雄:「怎麼成為一位好的日本建築師?」他答:「你得先成為一個好的日本人。」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林彥穎。他說:「那我們呢?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台灣人』?我們的文化是什麼?」
在設計的過程中,他試著一點一滴去靠近這個答案。有時是從老屋的瓦片、有時是一戶人家吃飯的習慣。這些細節,會慢慢拼湊出台灣人的生活輪廓。
風格不等於設計,記憶才是
「純粹」不是極簡,而是從生活堆疊中留下的核心。
林彥穎不太相信「風格」這件事。他更關心的是,一個人在家裡最自在的模樣長什麼樣。是喜歡擠在一起聊天的大客廳?還是兄弟姊妹一起睡的大通鋪?這些來自童年的記憶,反而最真實,也最值得被設計留下。
當設計遇上科技,還有很多可能
BIM 系統的確讓建築設計更精準了,但如果能再往前一步,例如推薦材料、分析造價,甚至幫政府判 斷預算是否合理,那它才真的有用。
AI 工具目前還在初階段,林彥穎覺得還不太能滿足設計流程。不過他也看到潛力—未來若能有效地從 3D 模型轉出 2D 圖面,或許能在缺工的情況下,幫助設計師省下不少力氣。
設計,不只是圖面上的技術
「設計不是技術,真正厲害的設計,是感動人心的東西。」
林彥穎這麼說。他提到「學美美學」的經驗,在改造校園空間時,會有老師問:「美可以打幾分?怎樣叫做好看?」
但這不是一場考試。設計裡的「美」,不是用分數量化的,而是孩子們走進教室時,能不能發自內心喜歡那個空間。
設計沒有標準答案,正因為它必須面對每一個人的日常。
在技術進步的同時,林彥穎提醒設計師,不要忘記「感受」這件事—那些生活中微妙、無法被量化的 東西,才是設計存在的根本理由。
參訪 Design R&D Lab 查看各種 AI 設計工具:https://www.rdla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