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RI
  • 台灣設計研究院
  • 最新消息
  • 趨勢觀察
  • 服務與場地
  • 公告
  • Facebook
  • YouTube
  • 繁體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Search

TDRI
  • 台灣設計研究院
    • 關於設研院
    • 功能任務
    • 組織架構
    • 設研院年報
    • 主要計畫
    • 全球夥伴
    • 媒體報導
  • 最新消息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趨勢觀察
    • 趨勢分析
    • 焦點報導
    • 人物觀點
  • 服務與場地
    • 松菸口
    • 場地租借
  • 公告
    • 綜合公告
    • 採購案公告
    • 財務資訊
    • 設計名錄
    • 輔導資源
  • Facebook
  • YouTube

臺灣文博會

↓首圖尺寸"最小高度":[電腦版]高800px [平板]高600px[手機版]高300px

↓平板-簡介設定: 欄寬左右都設定50(灰色框) 簡介文字: 字級16px、行高26px

↓平板-簡介設定: 簡介內距 右10

臺灣文博會

文化部自2010年起策辦「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4年期間規模逐步擴大,以展會建置提升臺灣文創品牌知名度。2014年起臺灣文博會在過去的基礎上轉型,以展會為主體,提供文創商品及服務交易平台,鏈結生產、行銷、通路等環節,並串聯週邊文創活動,實踐城市即展場之概念,展現優質生活型態。2018年起臺灣文博會再次轉型,透過深度策展方式,強調文化本質的梳理,激發設計創新的可能,朝向亞洲最具思考力之展會邁進。

2019CET_04
2019CET_05
2019CET_06
2019CET_07
2019CET_08
2019CET_09
2019CET_10
2019CET_11
2019CET_12
2019CET_13
2019CET_14
2019CET_15
2019CET_16
2019CET_17
2019CET_18
2019CET_19
Previous
Next

帶動華人文創產業趨勢的國際展會

2018臺灣文博會主張「Design Thinking」,引領文創產業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帶動華人文創產業未來趨勢,不僅為全臺灣最大之文創交易展會平台,2019-2020年更將規模擴大,帶入首都文化雙軸線概念,號召藝文場域共同響應,促進跨界協作,以文化行動翻轉城市脈動,期許臺灣文博會逐漸成為一年一度的城市文化慶典。

臺灣文博會每年邀集國內外豐富且多樣類型的品牌、買家及通路商參展交流,經由趨勢性策略地整合,將展會分為三大展出類別:「文化概念展區」、「設計品牌交易展區」、「圖像授權交易展區」,並分別分佈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及花博公園爭艷館三大展區。

臺灣文博會從徵選優質參展品牌到建置專業級交易媒合平台,不僅在垂直面達到產業鏈良性對話,並橫向力求市場擴散,促成大帶小集結參展及跨業別合作,以文化思考力深化產業面,擴散至文化生活,達到產業之間的跨域激盪。為參展業者、買家及一般民眾,提供文化、創意、設計趨勢兼具的展會平台,體驗台灣多樣的在地文化特色,同時宣傳台灣引領華人優質生活,掌握發表生活風格趨勢的優勢,並落實於國人的生活消費。

↓[手機版] 複製後請記得把"進階"的外距歸零

帶動華人文創產業趨勢的國際展會

2018臺灣文博會主張「Design Thinking」,引領文創產業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帶動華人文創產業未來趨勢,不僅為全臺灣最大之文創交易展會平台,2019-2020年更將規模擴大,帶入首都文化雙軸線概念,號召藝文場域共同響應,促進跨界協作,以文化行動翻轉城市脈動,期許臺灣文博會逐漸成為一年一度的城市文化慶典。

臺灣文博會每年邀集國內外豐富且多樣類型的品牌、買家及通路商參展交流,經由趨勢性策略地整合,將展會分為三大展出類別:「文化概念展區」、「設計品牌交易展區」、「圖像授權交易展區」,並分別分佈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及花博公園爭艷館三大展區。

臺灣文博會從徵選優質參展品牌到建置專業級交易媒合平台,不僅在垂直面達到產業鏈良性對話,並橫向力求市場擴散,促成大帶小集結參展及跨業別合作,以文化思考力深化產業面,擴散至文化生活,達到產業之間的跨域激盪。為參展業者、買家及一般民眾,提供文化、創意、設計趨勢兼具的展會平台,體驗台灣多樣的在地文化特色,同時宣傳台灣引領華人優質生活,掌握發表生活風格趨勢的優勢,並落實於國人的生活消費。

2019CET_04
2019CET_05
2019CET_06
2019CET_07
2019CET_08
2019CET_09
2019CET_10
2019CET_11
2019CET_12
2019CET_13
2019CET_14
2019CET_15
2019CET_16
2019CET_17
2019CET_18
2019CET_19
Previous
Next

新展會型態

展現臺灣獨特生活態度及價值的新型態展會

新消費趨勢

引領華人世界生活型態的先驅者

新政策主張

深植臺灣文化軟實力以推升產業經濟新思維

新產業鏈模式

展覽串聯會外商家,架構文創產業運行模式

新品牌價值

對外傳播華人世界優質生活、對內形成全民運動

↓[手機版] 計畫特點請分開item條列 (項目符號使用方塊)

  • 新政策主張
    深植臺灣文化軟實力以推升產業經濟新思維
  • 新品牌價值
    對外傳播華人世界優質生活、對內形成全民運動
  • 新展會型態
    展現臺灣獨特生活態度及價值的新型態展會
  • 新消費趨勢
    引領華人世界生活型態的先驅者
  • 新產業鏈模式
    展覽串聯會外商家,架構文創產業運行模式

↓次圖尺寸:[電腦版]高680px [平板]高400px[手機版]高240px

25

總參與國家

573

參展單位

350K+

參訪人數

300+

國際買家

3000+

國內買家

900+

洽商媒合

*2019年成果統計數據

↓[手機版]顯示幻燈片 設1 [平版]顯示幻燈片 設3 ,*待圖片做好後更新,此為示意截圖

expo-c-1
CH_CET01
CH_CET02
CH_CET03
Previous
Next

歷年成果

2015年

品臺灣

觀察華人優質生活的櫥窗

品味臺灣文博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創洗禮,讓文化透過不同視角的闡述展演,帶領全球看見華人優質生活。

三大展區中,在華山文創園區珍視著品格的源頭,「源本」從地方工藝到圖像授權,視覺傳達體現文化的質本;松山文創園區藏匿著令人「著迷」的創意設計,是來自對自然的傾慕、對傳統的珍惜、對生活的再創新;花博爭艷館帶來的「賦流形」,則是時尚流行的印記,在與時俱進的演化裡,時間的流動也代表著生活的形式。

透過工藝授權、創意設計、流行時尚的多樣性體驗,示現華人的感質生活型態,展現台灣特有的華流品味,與專業、文化的創意產業商展。

2016年

品東風

華世代的世界品位

以「品東風」的全球在地化風向,詮釋華人優質生活新引力,無縫接軌工「藝」與「文」創的文藝復興運動。我們看見美好的時代就是現在,從小確幸躍升大確信的經典盛世,華人成為世界的出發中心,積極掌握優勢話語權,為雲行雨施品物流形的華風風華,心任天造出獨一無二的世界臺灣。

2017年

我們在文化裡爆炸

在過程中創造意義

跳脫過往以工藝設計品堆疊而成的方式呈現,改以議題性的策展為核心概念。讓「文化」一詞不再單純變成聚集人群的口號,而是實際反應社會現況、足以帶來美好生活的信念傳遞。

透過藝文、設計、傳統產業等各領域人士的參與及相互討論,讓文化路徑有更豐富的選擇、更清晰的走向,也將這些跨世代的文化觀察、實際行動甚至是討論過程,脈絡性地放進展覽成果。

如同策展主題「我們在文化裡爆炸」,「我們」代表了觀展者與展覽參與者,參展人和觀展者都有改變的渴望、創新的期待,用議題思考的手法呈現臺灣文化之美,在屬於我們的土地上創造更多可能性。

2018年

從身體創造

我們的身體,是刺激原創、改變世代的重要渠道

2018年文博會開創新的文化概念展區,以Design Thinking 為軸,透過深度策展,引領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一個具有思考性的文博會,不再侷限於文創商品的單純交易,而是刺激我們習以為常的、對世界的既定認識,透過特定空間和條件的設定,讓身體心靈經過它的時候,能夠有所啟發。

今年主題設定為「從身體創造」(BODY KNOWLEDGE),以身體的自我性出發,回到人類基本感官的本質尋找創造力的線索,藉由展區中包覆性的展覽議題,探討從「本體感受」,一種內在的感覺能力出發,反芻對於原創、美學與文化的重新理解,讓體驗文化回歸官能性的經驗。

2019年

文化動動動

一場大型的動態實驗,創造對文化的全新想像

承繼百年前鐵道機械動能給現代社會的提示與靈感,企圖讓文化的動能穿透時間與空間的厚度,沿著臺北舊鐵道線,打造出「文化創新廊帶」,串聯人們對城市發展的想像,也擾動各時代的空間和集體記憶。

文化是持續不斷的、動態的意義交鋒,而「Move」則是呼籲大家起身探索的號召,一起探勘臺灣在地人文與原生文化,並由眾多策展人與藝術家共同呈現臺灣文化的多樣主張,齊聚思考「文化該如何?」一同「On the move」。

「Culture On the Move」更是一場展開的運動,集結眾人的力量共同參與探索,對一切文化的可能性與想法保持開放,找尋臺灣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獨樹一格的魅力,而這場運動也將會一直持續下去—Culture always on the move!

↓[手機版]大標用標準色 #b39573 、副標及文字用深灰 #3f3f3f

↓[手機版]圖片設定medium、如有多圖用slider

歷年成果

2015年「品臺灣」

觀察華人優質生活的櫥窗

品味臺灣文博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創洗禮,讓文化透過不同視角的闡述展演,帶領全球看見華人優質生活。

三大展區中,在華山文創園區珍視著品格的源頭,「源本」從地方工藝到圖像授權,視覺傳達體現文化的質本;松山文創園區藏匿著令人「著迷」的創意設計,是來自對自然的傾慕、對傳統的珍惜、對生活的再創新;花博爭艷館帶來的「賦流形」,則是時尚流行的印記,在與時俱進的演化裡,時間的流動也代表著生活的形式。

透過工藝授權、創意設計、流行時尚的多樣性體驗,示現華人的感質生活型態,展現臺灣特有的華流品味,與專業、文化的創意產業商展。

2016年「品東風」

華世代的世界品位

以「品東風」的全球在地化風向,詮釋華人優質生活新引力,無縫接軌工「藝」與「文」創的文藝復興運動。我們看見美好的時代就是現在,從小確幸躍升大確信的經典盛世,華人成為世界的出發中心,積極掌握優勢話語權,為雲行雨施品物流形的華風風華,心任天造出獨一無二的世界臺灣。

2017年「我們在文化裡爆炸」

在過程中創造意義

跳脫過往以工藝設計品堆疊而成的方式呈現,改以議題性的策展為核心概念。讓「文化」一詞不再單純變成聚集人群的口號,而是實際反應社會現況、足以帶來美好生活的信念傳遞。

透過藝文、設計、傳統產業等各領域人士的參與及相互討論,讓文化路徑有更豐富的選擇、更清晰的走向,也將這些跨世代的文化觀察、實際行動甚至是討論過程,脈絡性地放進展覽成果。

如同策展主題「我們在文化裡爆炸」,「我們」代表了觀展者與展覽參與者,參展人和觀展者都有改變的渴望、創新的期待,用議題思考的手法呈現臺灣文化之美,在屬於我們的土地上創造更多可能性。

2018年「從身體創造」

我們的身體,是刺激原創、改變世代的重要渠道

2018年文博會開創新的文化概念展區,以Design Thinking 為軸,透過深度策展,引領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一個具有思考性的文博會,不再侷限於文創商品的單純交易,而是刺激我們習以為常的、對世界的既定認識,透過特定空間和條件的設定,讓身體心靈經過它的時候,能夠有所啟發。

今年主題設定為「從身體創造」(BODY KNOWLEDGE),以身體的自我性出發,回到人類基本感官的本質尋找創造力的線索,藉由展區中包覆性的展覽議題,探討從「本體感受」,一種內在的感覺能力出發,反芻對於原創、美學與文化的重新理解,讓體驗文化回歸官能性的經驗。

2019年「文化動動動」

一場大型的動態實驗,創造對文化的全新想像

承繼百年前鐵道機械動能給現代社會的提示與靈感,企圖讓文化的動能穿透時間與空間的厚度,沿著臺北舊鐵道線,打造出「文化創新廊帶」,串聯人們對城市發展的想像,也擾動各時代的空間和集體記憶。

文化是持續不斷的、動態的意義交鋒,而「Move」則是呼籲大家起身探索的號召,一起探勘臺灣在地人文與原生文化,並由眾多策展人與藝術家共同呈現臺灣文化的多樣主張,齊聚思考「文化該如何?」一同「On the move」。

「Culture On the Move」更是一場展開的運動,集結眾人的力量共同參與探索,對一切文化的可能性與想法保持開放,找尋臺灣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獨樹一格的魅力,而這場運動也將會一直持續下去—Culture always on the move!

↓[平版]圖片設定medium、如有多圖用slider

歷年成果

2015年「品臺灣」

觀察華人優質生活的櫥窗

品味臺灣文博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文創洗禮,讓文化透過不同視角的闡述展演,帶領全球看見華人優質生活。

三大展區中,在華山文創園區珍視著品格的源頭,「源本」從地方工藝到圖像授權,視覺傳達體現文化的質本;松山文創園區藏匿著令人「著迷」的創意設計,是來自對自然的傾慕、對傳統的珍惜、對生活的再創新;花博爭艷館帶來的「賦流形」,則是時尚流行的印記,在與時俱進的演化裡,時間的流動也代表著生活的形式。

透過工藝授權、創意設計、流行時尚的多樣性體驗,示現華人的感質生活型態,展現臺灣特有的華流品味,與專業、文化的創意產業商展。

2016年「品東風」

華世代的世界品位

以「品東風」的全球在地化風向,詮釋華人優質生活新引力,無縫接軌工「藝」與「文」創的文藝復興運動。我們看見美好的時代就是現在,從小確幸躍升大確信的經典盛世,華人成為世界的出發中心,積極掌握優勢話語權,為雲行雨施品物流形的華風風華,心任天造出獨一無二的世界臺灣。

2017年「我們在文化裡爆炸」

在過程中創造意義

跳脫過往以工藝設計品堆疊而成的方式呈現,改以議題性的策展為核心概念。讓「文化」一詞不再單純變成聚集人群的口號,而是實際反應社會現況、足以帶來美好生活的信念傳遞。

透過藝文、設計、傳統產業等各領域人士的參與及相互討論,讓文化路徑有更豐富的選擇、更清晰的走向,也將這些跨世代的文化觀察、實際行動甚至是討論過程,脈絡性地放進展覽成果。

如同策展主題「我們在文化裡爆炸」,「我們」代表了觀展者與展覽參與者,參展人和觀展者都有改變的渴望、創新的期待,用議題思考的手法呈現臺灣文化之美,在屬於我們的土地上創造更多可能性。

2018年「從身體創造」

我們的身體,是刺激原創、改變世代的重要渠道

2018年文博會開創新的文化概念展區,以Design Thinking 為軸,透過深度策展,引領在文化思考路徑中尋找設計創作的可能。一個具有思考性的文博會,不再侷限於文創商品的單純交易,而是刺激我們習以為常的、對世界的既定認識,透過特定空間和條件的設定,讓身體心靈經過它的時候,能夠有所啟發。

今年主題設定為「從身體創造」(BODY KNOWLEDGE),以身體的自我性出發,回到人類基本感官的本質尋找創造力的線索,藉由展區中包覆性的展覽議題,探討從「本體感受」,一種內在的感覺能力出發,反芻對於原創、美學與文化的重新理解,讓體驗文化回歸官能性的經驗。

2019年「文化動動動」

一場大型的動態實驗,創造對文化的全新想像

承繼百年前鐵道機械動能給現代社會的提示與靈感,企圖讓文化的動能穿透時間與空間的厚度,沿著臺北舊鐵道線,打造出「文化創新廊帶」,串聯人們對城市發展的想像,也擾動各時代的空間和集體記憶。

文化是持續不斷的、動態的意義交鋒,而「Move」則是呼籲大家起身探索的號召,一起探勘臺灣在地人文與原生文化,並由眾多策展人與藝術家共同呈現臺灣文化的多樣主張,齊聚思考「文化該如何?」一同「On the move」。

「Culture On the Move」更是一場展開的運動,集結眾人的力量共同參與探索,對一切文化的可能性與想法保持開放,找尋臺灣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獨樹一格的魅力,而這場運動也將會一直持續下去—Culture always on the move!

↓[電腦版]button字級16pt

↓[手機版]button字級18pt 、社群間距10

前往官網
Facebook Youtube
  • 關於設研院
  • 主要計畫
  • 全球夥伴
  • 松菸口
  • 夥空間
選單
  • 關於設研院
  • 主要計畫
  • 全球夥伴
  • 松菸口
  • 夥空間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焦點報導
  • 趨勢分析
  • 人物觀點
選單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焦點報導
  • 趨勢分析
  • 人物觀點
  • 關於設研院
  • 主要計畫
  • 全球夥伴
  • 松菸口
  • 夥空間
選單
  • 關於設研院
  • 主要計畫
  • 全球夥伴
  • 松菸口
  • 夥空間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焦點報導
  • 趨勢分析
  • 人物觀點
選單
  • 新聞資料
  • 活動展覽
  • 焦點報導
  • 趨勢分析
  • 人物觀點
Copyright ©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 Juliet by LyraThemes.com